品书阁

首页 足迹
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可观测Universe> 第1章 太阳系及八大行星

第1章 太阳系及八大行星(3/3)

临界流体层(兼具液体与气体性质),厚度达80%行星半径,产生微弱的磁场(表面强度0.2高斯,且偏移核心50%半径,因冰幔导电层的不对称流动); 大气层:主要成分为氢(83%)、氦(15%)、甲烷(2.3%)。

    甲烷吸收红光,反射蓝绿光,使天王星呈现独特的蓝绿色。

    大气中可见稀疏的带纹(比木星、土星暗淡),风速可达2500km/h(太阳系最快),但无显着风暴(可能因内部热量释放少,仅地球的1/10)。

     6.1.3卫星与环:暗淡的“冰质家族” 天王星拥有27颗已知卫星(截至2024年),均以莎士比亚戏剧人物命名(如奥菲莉亚、朱丽叶)。

    最大的5颗卫星(天卫一至天卫五)表面布满撞击坑与裂谷,暗示早期地质活动(如天卫五的“歪斜山脉”可能由撞击后地壳断裂形成)。

     天王星环系统包含13条主环(如ε环最明亮),由冰颗粒与尘埃组成,颜色偏暗(含碳颗粒),可能形成于卫星碰撞后的碎片。

    环的存在限制了天王星卫星的轨道稳定性,导致其卫星多为不规则形状。

     6.2海王星:“蓝色风暴”的狂暴世界 6.2.1基本参数与发现:数学预测的奇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海王星轨道半长轴30.1AU(约45亿公里),公转周期165年,直径4.92万公里(略小于天王星),质量1.02×102?kg(比天王星重17%,因密度更高)。

    它是唯一通过数学预测(亚当斯、勒维耶计算天王星轨道异常后)发现的行星——1846年伽勒据此定位并确认。

     6.2.2结构与大气:狂暴的风暴与云层 海王星的结构与天王星类似,但内部热量释放更剧烈(地球的2.6倍),驱动更强烈的天气系统: 大气:氢(80%)、氦(19%)、甲烷(1.5%),甲烷吸收红光,使其呈现更深的蓝色(比天王星更鲜艳)。

    大气中可见“大黑斑”(类似木星大红斑的反气旋,直径约1.3万公里,1994年哈勃望远镜观测到其消失,新的风暴“小黑斑”出现)、“滑行车”(高速移动的亮云,速度达2000km/h); 内部:核心质量约地球的1.2倍,冰幔更厚(含更多氨和硫化氢冰),磁场强度27高斯(地球的5倍),但偏移核心47%半径,与天王星类似。

     6.2.3卫星与环:海卫一的“逆行之谜” 海王星拥有14颗已知卫星(截至2024年),最着名的是海卫一(Triton)。

    作为唯一逆行轨道(自东向西)的大卫星,海卫一很可能被海王星引力捕获(原属柯伊伯带)。

    其表面有冻结的氮、甲烷冰,活跃的间歇泉(喷发高度8公里,喷出氮气与尘埃),暗示内部仍有热量(可能因放射性衰变或潮汐加热)。

     海王星环系统包含5条主环(如亚当斯环),由尘埃组成,可能因海卫一的引力摄动形成。

    环的亮度随时间变化,暗示存在未发现的“牧羊犬卫星”。

     七、柯伊伯带与奥尔特云:太阳系的“外围疆域” 从中太阳系向外延伸,太阳系的边界由两个冰质天体库定义——柯伊伯带(KuiperBelt)与奥尔特云(OortCloud)。

    它们不仅是短周期彗星与矮行星的家园,更保存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物质,是研究行星演化的“时间胶囊”。

     7.1柯伊伯带:短周期彗星的“诞生地” 柯伊伯带是位于海王星轨道外(30-50AU)的扁平盘状区域,由冰质天体(水、氨、甲烷冰)和岩石组成,总质量约为地球的0.1-0.2倍。

    其结构类似小行星带,但更寒冷、天体更多(估计有10万颗直径>100公里的天体)。

     7.1.1主要天体:矮行星与“类冥天体” 柯伊伯带最着名的天体是冥王星(直径2370公里),2006年被IAU分类为矮行星(因未清空轨道附近物质)。

    其他重要天体包括: 阋神星(Eris):直径2326公里(略小于冥王星),轨道更椭圆(偏心率0.44),曾引发“行星再定义”争议; 鸟神星(Makemake):直径1430公里,表面覆盖甲烷冰,无大气; 妊神星(Haumea):形状椭球形(因自转快,周期4小时),拥有两颗小卫星,可能由碰撞形成。

     这些天体被称为“类冥天体”(Plutinos),多数处于与海王星的3:2轨道共振(绕太阳3圈,海王星绕2圈),因此轨道稳定。

     7.1.2形成与演化:海王星迁移的“遗产” 柯伊伯带的当前结构与海王星的轨道迁移密切相关。

    模拟显示,海王星形成时可能位于更内侧(约20AU),通过引力散射将小天体推向远方,自身则迁移到30AU轨道。

    这一过程清空了部分区域(形成柯伊伯带“空隙”),并将大量冰质天体推入高倾角、高离心率轨道(成为离散盘天体)。

     7.2奥尔特云:长周期彗星的“终极仓库” 奥尔特云是太阳系最遥远的区域,分为内奥尔特云(2000-AU)和外奥尔特云(-AU,约1.6光年),呈球形包裹整个太阳系。

    其总质量约为地球的5倍,由冰质彗星核(直径1-100公里)组成,保存了太阳系形成时(46亿年前)的原始物质。

     7.2.1起源与结构:原行星盘的“残余云” 奥尔特云的形成有两种假说: 原行星盘外沿:太阳星云的外围物质(>15AU)因温度过低未凝聚成行星,直接形成冰质天体,受太阳引力束缚形成奥尔特云; 行星散射:木星、土星等巨行星的引力将柯伊伯带天体抛射至遥远轨道,最终形成奥尔特云。

     外奥尔特云天体的轨道极度椭圆(偏心率>0.999),近日点在1000AU以内,远日点达1光年,仅受太阳引力与银河系潮汐力影响。

     7.2.2意义:彗星与太阳系演化的“时间胶囊” 奥尔特云彗星是太阳系最古老的“化石”。

    当它们的轨道被恒星引力扰动(如近距离经过的恒星)或银河系潮汐力改变时,会向太阳系内侧坠落,成为长周期彗星(周期>200年,如哈雷彗星实为短周期,来自柯伊伯带)。

    通过分析彗星的成分(如氘/氢比例、有机分子),科学家可推断太阳系形成时的星际环境,甚至寻找生命起源的线索(彗星可能将有机物带到早期地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八、太阳系边界探测:从旅行者号到星际空间的跨越 人类对太阳系边界的认知,始于理论模型,成于探测器实地探测。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旅行者1号、2号,新视野号等任务突破了日球层顶,首次进入星际空间,揭开了太阳系“外围大气”的神秘面纱。

     8.1日球层顶:“太阳系的保护罩” 太阳风与星际介质(银河系中的稀薄气体,密度约0.1-0.3原子/cm3)相互作用,在太阳系周围形成一个气泡状结构——日球层(Heliosphere)。

    其边界分为三层: 终止激波(TerminationShock):太阳风减速至亚音速的区域(距太阳约94AU,旅行者1号2004年穿越); 日鞘(Heliosheath):太阳风与星际介质碰撞的过渡区(距太阳约100-120AU,旅行者1号2010年进入); 日球层顶(Heliopause):太阳风与星际介质压力平衡的界面(距太阳约120AU,旅行者1号2012年、旅行者2号2018年先后穿越)。

     穿越日球层顶后,探测器进入星际空间,但仍受太阳引力影响(真正脱离太阳系需飞出奥尔特云,需数万年)。

     8.2旅行者号的遗产:星际空间的“第一视角” 旅行者1号与2号携带的等离子体波探测器、磁强计等设备,首次直接测量了星际介质的成分(主要是氢、氦离子)和磁场(方向与日球层内不同)。

    数据显示,星际介质并非均匀,存在“磁泡”结构(由太阳风与星际磁场交织形成),直径约100AU,可能影响宇宙射线进入太阳系的路径。

     旅行者1号还携带了“黄金唱片”,刻有人类语言、音乐和地球图像,作为人类文明的“时间胶囊”飞向星际空间。

     8.3新视野号与柯伊伯带:近距离观测“冰质世界” 2015年新视野号飞掠冥王星,首次拍摄到其表面细节(如氮冰平原“斯普特尼克平原”、冰山“莱特山”),证实冥王星存在活跃的地质活动(如冰火山)。

    2019年,它又飞掠小天体“天涯海角”(Arrokoth),这是一个双瓣结构的天体(直径35公里),保留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形态,为研究星子吸积提供了直接证据。

     九、未解之谜:太阳系的“终极问题” 尽管人类已探测了太阳系的几乎所有区域,仍有诸多谜团等待破解: 9.1第九行星是否存在? 2016年,天文学家发现柯伊伯带多颗天体(如塞德娜)的轨道具有异常的聚集性(近日点方向一致,倾角相似),推测可能存在一颗未被发现的“第九行星”(质量约5-10倍地球,轨道半长轴400-800AU,公转周期1-2万年)。

    其引力可能影响了早期太阳系的形成,甚至解释了奥尔特云的某些特征。

    尽管尚未被直接观测到,但多个望远镜(如薇拉·鲁宾天文台)正全力搜寻。

     9.2类地行星的水从何而来? 地球、金星、火星的水可能并非形成于原位(内太阳系高温使水无法凝结),而是通过后期撞击(如彗星、小行星)带来的。

    但具体比例仍有争议:同位素分析显示,地球海水与彗星(如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的水氘/氢比例不同,更接近小行星(如谷神星)。

    这暗示地球水可能主要来自主小行星带的C型小行星。

     9.3生命起源的太阳系线索 陨石(如默奇森陨石)中发现了氨基酸、核苷酸前体等有机物,彗星(如67P)也检测到复杂有机分子。

    这些物质可能在地球早期(40亿年前)通过撞击被带到地球,为生命诞生提供了“种子”。

    未来的任务(如OSIRIS-REx带回的贝努小行星样本)将进一步揭示有机物在星际空间的演化过程。

     附加说明:资料来源与参考文献 本文内容基于以下权威资料整理: 航天器任务数据:NASA的旅行者号(Voyager)、卡西尼号(Cassini)、朱诺号(Juno)、新视野号(NewHorizons)任务报告;ESA的罗塞塔号(Rosetta)、盖亚(Gaia)卫星数据; 学术研究:《自然》(Nature)、《天体物理学杂志》(ApJ)近年发表的关于太阳系形成、第九行星、冰巨星大气的研究论文(如Batygin&Brown,2016关于第九行星的假说;Guillotetal.,2020关于木星内部的微波探测结果);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行星定义、矮行星分类标准(2006年决议); 专业书籍:《太阳系简史》(约翰·钱伯斯)、《行星科学导论》(德雷克·德明)、《宇宙的尺度》(卡洛琳·克里亚多·佩雷斯)。

     文中涉及的卫星参数、环系结构等细节,均参考各探测器最新成像与光谱数据(截至2024年6月)。

     喜欢可观测Universe请大家收藏:()可观测Universe
热门推荐

书友正在读: 半夜挖错坟,女鬼来敲门 规则怪谈世界的冒险 天才调查员?可我是诡异啊 僵尸:九叔师弟,任家镇发财 铂金刑具:总裁的基因囚笼 我在警局破诡案 斩因果,断百灾,我是红尘半鬼仙 深度之重铸地球 天命之人? 地球青年漂流记 小时候即想听又怕听的鬼故事集 僵尸:茅山小师弟,任婷婷坏掉了 盗墓:黎七爷疯批,却实在美丽 灵僵护道 虚拟进化:全球玩家都是NPC 天灾囤货,我靠毛茸茸在末日躺赢 系统赋能给他们戴上枷锁为我卖命 白河禁区 忘忧斋异闻录 末世:我有四维空间 梨花犯罪手册 夜话鬼连篇 鲛人女配觉醒,毛茸茸大佬争着宠 末世霸主宠恋作者? 末世灾变:我靠收割反派暴富 重生之盗墓至尊我为神 末日驾临 749局特聘:混沌师的通天之路 可观测Universe 诸天万界:我从末世开始 都市民间恐怖灵异故事集 冰封之烬 盗墓:开局古神夺舍,我反手炼化 末世:左手分解万物,右手合成神 开局被电死,穿越后用电称霸世界 废土鲸落:我体内有只鲲 废土指挥官:我的仓库连接地球 玄牝九章书 要我救世,我反手掏出战锤40k 无限直播:我在副本里成神 灵影谜卷之灵案 签到千年,我成了星际帝王 惊雪:中华异事录 道渊之上 意识永生:星河之下的灵魂史诗 盗墓:我在东北探秘禁地 我有10001个民间恐怖故事 执念当铺 听懂动物语言后,我成了警局王牌 无声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