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也有怀疑与不屑(1/3)
片刻之后,他拿起笔,在“徐主任”三个字下面用力划了一道线——看来,唯一的突破口就在这里了。
第二天,孙祺找到霍老师,申请加入学生会外联部。
霍轩原本打算安排他去文艺部或宣传部,但孙祺坚持后,最终被批准。
孙祺选择外联部是有原因的——这是连接校园与社会的通道。
他需要这个身份主动出击,去接触华夏电影频道。
请好假,带着学生证和外联部的证明,孙祺带着三个室友前往电影频道制作中心。
一切都很顺利,没有预约的环节。
一位王助理接待他们,并直接引荐给徐主任。
不需要等待,说明这位主任确实很清闲。
在会客沙发上,孙祺观察着正在泡茶的徐主任。
他大约三十七八岁,戴着金丝眼镜,笑容亲切,完全没有架子。
寒暄几句后,孙祺直入主题:
“徐主任,我们是北影外联部的。
为了促进影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希望您能批准我们学校的学生来制作中心参观学习一天。
”
“北影的学生是未来的行业人才,这是好事,欢迎。
”
没想到徐主任立刻答应,看来他确实有决定权。
徐主任叫来王助理:“北影的同学要来参观学习,你负责对接,刘副主任那边应该也会同意。
”
临走时听到“刘副主任”四个字,孙祺眼神微微一动。
回校后,他们向学生会汇报此事,孙祺也单独向霍老师说明。
学校对此非常支持,认为这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行业流程,对教学有很大帮助,全程给予便利。
最终确定由导演系主任田状和表演系漼欣琴教授带队,以导演系、表演系为主,其他院系配合,前往电影频道制作中心参观。
参观当天,孙祺一直跟在王助理身边,打听特殊题材定制电影的相关情况。
在龙啯,所有公映电影的票房收入需提取5%用于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这笔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农村基层影院建设、资助少儿影片与特殊题材影片创作、奖励优秀主旋律电影等。
王助理向孙祺算了一笔账:截至200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已突破15亿元,据此测算,专项基金收入约7500万元。
扣除其他开支后,拨给电影频道制作中心的经费仍有近2000万元,足以支持拍摄20部电视电影。
由于制作中心自身产能有限,必须将部分拍摄任务外包给影视公司才能完成年度指标。
这类电视电影项目预算有限,题材也有特定要求,导致大型企业不感兴趣,小型公司又难以胜任,制作中心常常为完成任务而疲于奔命。
孙祺心中暗想:“看来正是刘副主任负责项目发包的权力,才让那位刘总通过关系运作空壳公司承接项目。
”
掌握这些信息后,孙祺心里逐渐有了主意。
回校后,他立刻向带队老师田妆主任和漼欣琴教授建议:“既然制作中心有产能缺口,而电影学院既有制作能力,又有培养人才的需求,不如促成双方合作?这样既能提升学生专业水平,也能缓解中心的压力。
”
田主任连连称赞:“用别人的资金练兵,确实是个好办法!”漼教授虽然表示认同,但仍提出关键问题:“校方肯定支持,但电影频道那边能不能配合?”
孙祺随即分析道:徐主任作为空降领导,根基还不稳。
表面上看似放权,但在称呼下属时特别强调“刘副主任”,说明他并非安于现状,而是有履职的抱负。
这正是推动合作的突破口。
根据孙祺过去十年在机关工作的经验,正职和副职之间通常不会这样称呼。
比如,如果刘副主任叫刘二狗,徐主任在工作场合应该称他为“二狗主任”或“刘主任”,关系好的时候甚至可以叫“老刘”,但直接叫“刘副主任”显得不够尊重,说明两人之间的矛盾已经公开化。
制作中心的核心是拍电影,谁掌握了制作权,谁就是真正的掌权者。
目前来看,这个人是刘副主任。
徐主任虽然可以凭借一把手身份强行收回权力,但他刚来,没有熟悉的影视公司合作,即便收回也拍不出电影。
无法完成任务就是失职,所以他只能让刘副主任继续掌控。
那么,徐主任如何打破被架空的局面?孙祺认为,只要给他一个支点,他就能借力重新掌握权力。
这个支点就是京城电影学院这块招牌。
对徐主任来说,北影的制作能力正是扭转局势的关键,而且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