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噪音与信号(1/3)
清晨的第一缕曙光,如同稀释了的金属溶液,冰冷而精确地涂抹在阿里高原嶙峋的山脊线上。
星辰的光芒在渐强的天光下悄然隐退,只留下那片无垠的、褪色的蓝。
天文台的圆顶在晨曦中变成了僵硬的灰色剪影,失去了夜间那种吸纳星辉的神秘感。
南曦却感觉不到丝毫黎明应有的清新与希望。
她坐在原地,姿势几乎和几小时前没有任何变化,像一尊被冻结在控制室昏暗光线里的雕像。
防寒服依旧裹在身上,却驱不散从骨髓深处渗出的寒意。
面前的多个显示器上,那个由宇宙信号转换而成的、与苏美尔泥板符号吻合的三维模型,依旧幽幽地悬浮着,旁边是泥板符号的高清扫描图,以及瀑布般流淌的、标注着各种参数和异常标识的数据流。
一夜未眠。
她的眼球布满了细密的血丝,太阳穴突突地跳动着,一种混合了极度亢奋和生理性疲惫的奇异感觉撕扯着她的神经。
咖啡杯早已见底,残留的褐色渍迹在杯壁上勾勒出干涸的河流。
她尝试了所有能想到的、理性的、科学的解释。
她重新校准了所有接收设备,运行了全套诊断程序,甚至重启了部分后端处理系统。
结果无一例外:硬件正常,软件稳定,数据采集链路无懈可击。
她深入挖掘了全球空间环境数据,从太阳风速度到地球磁场波动,从高层大气扰动到宇宙射线通量。
没有任何已知的自然现象,能够产生如此具有复杂结构且全球同步的射频信号。
她检索了近地轨道、地球同步轨道乃至深空的所有已知人造飞行器的通信频率和编码方式。
一无所获。
这信号的调制方式迥异于人类现有的任何通信协议,更像是一种……自然形成却又极度有序的“印记”。
她甚至调用了天文台内部网络的日志,检查是否有未被授权的测试信号注入,或者是否存在某种极其隐蔽的软件后门或恶作剧。
一切干干净净。
可能性被一条条排除,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却发现每一扇门都被从外面牢牢锁死。
最后剩下的,只有那个最荒谬、最不可思议,却又在数据上唯一自洽的结论:这个信号是真实的,它来自地球之外(或者某个无法理解的“之内”),并且,它与人类远古文明的神话符号存在着数学上的同构关系。
这个结论像一颗冰冷的石子投入她思维的湖面,激起的不是涟漪,而是滔天巨浪。
它冲击着她十几年严格科学训练建立起来的世界观。
物理定律应该是普适的,宇宙历史是线性的,文明的发展是独立的……这些基石般的信念,此刻都在微微晃动。
但她不能停下。
科学的本质就是追问,哪怕问题本身令人不安。
她将最关键的数据、波形分析图、模型转换过程、与苏美尔泥板的对比图,以及她排除各种可能性的详细论证,整理成一份简洁但逻辑清晰的初步报告。
文档的标题,她斟酌了许久,最终选择了尽可能中性的:《关于观测到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全球同步射频异常及其初步分析的说明》。
做完这一切,窗外的天色已经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