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学术的壁垒(1/3)
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对南曦而言,是一场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反复撕扯的、无声的炼狱。
她强迫自己睡了四个小时,像完成一项任务一样吞咽下食物,但味同嚼蜡。
大脑皮层始终处于高度亢奋状态,那个符号和无数数据对比图在她闭合的眼睑后方如走马灯般旋转。
她反复检查每一个数据处理的环节,用不同的算法和变换规则去验证,甚至尝试引入随机噪声,看是否会产生类似的结构——结果无一例外,都指向同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信号的特性是真实且独特的,它与古老符号的关联性,在数学上具有显着的统计意义,绝非偶然或人为误差所能解释。
一种沉甸甸的、混合着恐惧与使命感的确定感,在她心中逐渐压倒了自我怀疑。
她不能就此沉默。
科学的精神在于可重复、可验证、可质疑。
她需要将她的发现置于同行的审视之下,哪怕这审视会如同狂风暴雨。
她重新撰写了报告。
这一次,她更加谨慎,措辞力求客观、冷静,避免任何耸人听闻的猜测。
她将重点放在观测事实、数据处理方法、排除干扰的过程,以及跨文化符号相似性的统计学分析上。
她隐去了那个最惊世骇俗的、关于信号可能携带“信息”或与物理规律直接关联的初步猜想,仅仅将其呈现为一个亟待解释的、高度异常的“相关性”。
报告附上了详实的数据、图表和算法说明,厚达数十页。
她将其命名为《关于全球同步射频异常与特定古代符号结构相似性的观测报告》。
她选择了“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期刊快讯”(A&ALetters)的在线投稿系统。
这是天文学领域内公认的权威、高效、采用严格同行评审的顶级期刊之一。
点击“提交”按钮的那一刻,她感到一种虚脱般的释然,仿佛将一个过于沉重、以至于她独自无法承担的秘密,交托给了一个庞大而理性的体系。
她想象着领域内的专家们看到这些数据时的震惊、质疑,以及随之而来的严肃讨论。
也许,这会开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最初的二十四小时在焦灼的等待中度过。
系统状态显示“已分配编辑”。
她不断刷新页面,猜测着是哪位资深学者在处理她的稿件。
第四十八小时,状态变成了“送审”。
她稍微松了口气,至少编辑认为她的工作值得送去评审。
然后,是更漫长的等待。
她试图用日常工作来分散注意力,检查其他观测项目的数据,参加组会,但心思早已飘向了远方那场决定她发展命运的、无声的评审。
第七十二小时刚过,邮箱提示音响起。
发件人正是A&ALetters编辑部。
南曦的心猛地一跳,手指有些颤抖地点开邮件。
不是修改意见,不是要求补充数据。
是一封冰冷的、格式化的退稿信。
“尊敬的南曦博士:
感谢您向《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期刊快讯》投稿您的研究‘关于全球同步射频异常与特定古代符号结构相似性的观测报告’(稿件编号:AAAL-2024-XXXXX)。
经过编辑初步审查,很遗憾地通知您,您的稿件不符合本刊的发表标准,现予以退稿。
具体原因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