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沙龙上的异端(1/3)
周六的夜晚悄然降临,给这座沿海城市披上了一层由霓虹与夜色交织而成的外衣。
大学路在晚间显得比白日里更具活力,年轻人的喧哗声、咖啡馆里飘出的音乐声、以及食物诱人的香气,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市井图景。
然而,在这片喧嚣之下,“思逸”书咖的地下室,却像是一个被遗忘的异度空间,正在进行着一场与外部世界格格不入的集会。
南曦沿着那道陡峭的木质楼梯下行时,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期待、紧张、疑虑,还有一丝仿佛踏入秘密结社般的冒险感。
推开那扇厚重的旧木门,顾渊那个如同被知识淹没的洞穴般的世界,混杂着旧纸、灰尘与咖啡因的气息,扑面而来。
地下室比她想象的还要……“充实”。
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层层叠叠的书籍与资料,那种近乎野蛮的知识堆积方式,让她这个习惯了实验室整洁有序环境的人感到有些窒息,却又莫名地被其中蕴含的专注与狂热所震撼。
十几个人稀疏地散落在房间中央长桌周围的旧沙发、折叠椅甚至是垫着软垫的木箱上,构成了今晚的听众。
人数比南曦预想的要少,气氛也并非学术会议式的严肃,更像是一种……同道中人之间私密的分享。
这些听众的构成颇为奇特。
有穿着格子衬衫、头发蓬乱、典型技术宅模样的年轻人;有身着棉麻长裙、颈戴奇异矿石项链、气质神秘的中年女性;有看起来像是退休教师、戴着厚厚眼镜的老者;还有几个沉默寡言、眼神中却带着审视光芒的男子,难以判断其职业。
他们的共同点是,眼神中都闪烁着一种并非源于盲从,而是源于某种内在探索欲的光芒。
顾渊站在长桌的一端,身后是一块临时支起的白板,上面已经画满了复杂的符号、波形图和数学公式。
他依旧是那身磨白的工装衬衫,身形瘦削,但站在他的“领域”中央时,却自然散发出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他没有使用幻灯片,只是偶尔在白板上写下关键点,或者拿起某本书籍、某张图纸作为辅助。
他的声音不高,语速平稳,甚至有些低沉,但每一个字都清晰有力,仿佛经过千锤百炼。
南曦悄悄在一个角落的空椅上坐下,尽量不引人注目。
她需要先观察,先理解。
顾渊讲述的内容,正是他论文核心的延伸与深化。
他没有从任何单一的神话入手,而是开篇就抛出了一个宏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惊世骇俗的框架性假设:
“我们通常将神话视为蒙昧时代的人类,对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进行的拟人化、故事化解释。
这是一种傲慢的简化。
”顾渊的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的寥寥听众,仿佛在陈述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事实。
“如果我们换一个前提,假设这些神话,尤其是那些关于世界创立、神灵战争、大洪水、天梯崩塌等核心叙事,并非幻想,而是对真实发生过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极高能量等级的物理事件的编码化记录——一种基于当时人类认知水平,所能进行的最大限度的、隐喻性的‘科学报告’,会怎样?”
台下寂静无声,没有人表示惊讶,似乎都早已接受了这个起点。
“这种编码,并非随意。
”顾渊继续道,转身在白板上画下一个简单的波形,“它可能遵循着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某种信息压缩和传输规则。
比如,一个复杂的、持续性的能量释放过程——例如一次近地伽马射线暴的余辉,或者一场席卷全球的、由太阳超级耀斑引发的等离子体风暴——其能量随时间变化的波形,可能被压缩并转译为神话中‘神战’的持续时间、‘神只’使用的‘武器’威力描述,甚至是‘神’的数量和其彼此征伐的序列。
”
他接着引入信息熵的概念:“不同的神话体系,对看似相同事件的描述,其细节、人物、顺序各不相同,这是文化滤镜。
但如果我们剥离这些表层细节,分析其叙事核心的‘事件流’——即‘发生了什么’,而非‘谁对谁做了什么’——计算其信息熵的分布,会发现惊人的一致性。
苏美尔神话中马尔杜克与提亚马特的混沌之战,北欧神话中诸神与霜巨人的末日决战,印度神话中因陀罗与弗栗多的搏杀……它们的‘冲突强度曲线’、‘转折点序列’,在信息熵的层面上,显示出高度相似的‘指纹’。
”
南曦屏住了呼吸。
顾渊的思路,与她发现符号关联后产生的模糊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