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三位伙伴(2/3)
螺旋铁梯上敏捷地跳了下来。
来人约莫三十五六岁年纪,身材不算高大,但异常结实,穿着一件沾满油污和焊点的深蓝色工装背心,露出肌肉线条分明、古铜色的手臂。
他留着短短的板寸头,国字脸,鼻梁高挺,嘴唇线条刚毅,一双眼睛亮得惊人,充满了不加掩饰的好奇心和……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对技术和未知的纯粹热情。
他手里还拿着一个冒着细密火花的热风枪,随手将其关掉,丢在一旁的工作台上。
这就是王大锤。
形象与名字高度统一,带着一股扑面而来的、接地气的技术极客气息。
他的目光直接越过顾渊,落在了南曦身上,上下打量了一番,眼神里没有丝毫客套或掩饰的好奇:“这位就是你说的合作者?天文台的?看着挺年轻啊。
信号呢?数据呢?”
他的直接和急切让南曦微微一愣,但并没有感到被冒犯,反而觉得这种毫不拖泥带水的风格,在这种环境下显得异常和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锤,这位是南曦博士,阿里天文台的研究员。
”顾渊介绍道,语气带着一种老友间的熟稔,“南曦,这就是王大锤。
”
“王工,你好。
”南曦点头致意,正准备从包里拿出平板电脑。
“别叫王工,听着生分,叫大锤就行!”王大锤大手一挥,几步就跨到南曦面前,目光灼灼地盯着她的包,“数据带来了吗?顾老哥在短信里说得神乎其神,说什么‘突破性实证’,关乎‘那个方向’!我可告诉你,我被他用‘那个方向’忽悠了好几次了,最后不是数据量不够就是信号太脏,屁都分析不出来!这次要是再糊弄我,我可就把你们连人带数据一起扔出去了!”
他说话又快又直,带着一种技术人特有的、对结果而非过程的执着。
顾渊在一旁无奈地摇了摇头,但没说什么,显然早已习惯。
南曦不再犹豫,迅速拿出平板电脑,调出了那份最核心的、信号与恩基符号对比的图表,递了过去。
王大锤接过平板,原本漫不经心的表情,在目光接触到屏幕的瞬间,骤然凝固。
他脸上的急切和戏谑如同潮水般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致的、如同精密仪器扫描般的专注。
他的眉头紧紧锁起,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操作,放大图像的细节,查看波形的频谱分析,目光在那三维模型和泥板符号之间来回移动。
工坊里一时间只剩下各种设备运行的背景音,以及王大锤逐渐变得粗重的呼吸声。
他看了足足五分钟,一言不发。
然后,他猛地抬起头,看向顾渊,眼神里充满了难以置信:“老顾……这……这玩意儿你从哪儿弄来的?这波形结构……这他妈不是自然形成的!还有这个变换……苏美尔螺旋?你怎么想到的?这吻合度……见鬼了!”
他的语气不再是质疑,而是带着一种发现宝藏般的震惊和兴奋。
“不是我弄来的,是南曦博士捕捉到的。
”顾渊平静地回答,“全球同步,持续存在,排除了所有已知干扰。
而且,与她数据库里跨文化的古老符号,在核心结构上存在大量相似关联。
”
王大锤的目光立刻又转向南曦,眼神变得完全不同,充满了审视,但更多的是浓厚的兴趣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尊重:“你捕获的?用什么设备?后端处理流程是怎样的?信噪比提升用了什么算法?”
他一连串抛出极其专业的技术问题。
南曦早有准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阿里天文台的设备参数,以及她为了验证信号真实性所采用的一系列复杂的信号处理和抗干扰算法。
王大锤一边听,一边不时地点头,或者打断她,追问某个技术细节。
他的问题都切中要害,显示出他在信号处理和电子工程领域极其深厚的功底。
听完南曦的介绍,王大锤摸着下巴,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他来回踱了几步,脚下踢到一个废弃的齿轮,发出哐当一声,他也毫不在意。
“全球同步……结构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