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最初的假设(2/3)
、压缩的‘信息包’。
它本身可能不直接携带巨大能量,但它蕴含的‘信息模式’,在特定的条件下——比如与某种‘共振体’耦合时——能够触发或引导本地能量的重新分布和转化。
”
他看向窗台上那几盆植物:“植物的生长、开花、凋谢,本质上是一系列极其精密的生物化学过程,由基因编码调控,需要能量(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驱动。
如果这个‘信息包’中,恰好包含了某种能够……我们姑且称之为‘重写’或‘加速’特定生物化学进程的‘指令模式’,当它被Mark-I放大,并与植物的生物场(如果存在的话)或某些关键生物大分子(比如DNA本身)发生共振时,就可能强行‘注入’这些指令,打乱其正常的节律,消耗其储存的能量,导致我们看到的剧变。
”
这个假设让南曦脊背发凉。
如果成立,那就意味着他们发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未知的宇宙现象,更可能是一种潜藏在宇宙背景中的、能够直接编程物质和生命的……“底层代码”或“宇宙级API(应用程序接口)”的碎片!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不同文明的神话中,会反复出现‘神创造生命’、‘神赐予力量’、‘神降下瘟疫’的意象。
”顾渊继续推论,语气凝重,“或许,并非古人虚构了‘神’,而是他们模糊地感知或记录下了这种‘宇宙信息包’偶然干预现实世界时所造成的、超越他们理解的现象。
他们将这种无法理解的、强大的‘编程能力’,人格化为了‘神’的行为。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么,信号的源头呢?”南曦追问,感觉自己的想象力正在被推向极限,“是谁,或者是什么,‘编写’了这些信息包?是某种宇宙尺度下的自然规律?还是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早已存在的‘文明’遗留的痕迹?”
顾渊沉默了片刻,摇了摇头:“基于现有证据,我们无法,也不应该妄下结论。
源头问题,是终极问题。
我们当前的工作假设,应该聚焦于现象本身和其作用机制。
或许,当我们将这种‘信息包’的编码规则破译得足够多时,源头的线索自然会浮现。
”
他转向白板,开始勾勒一个初步的模型框架:
【神话频率工作假设(v0.1)】
1.核心定义:“神话频率”是一种具有特定复杂结构的、非随机的宇宙信息模式。
它可能是一种基础性的“时空印记”或“信息场”的涨落。
2.信息属性:该模式采用高度压缩和隐喻性的编码方式,其“语法”可能基于分形几何、素数序列或某种未知的拓扑不变量。
它能够存储和传递关于物理过程(尤其是高能事件)乃至生命进程调控的“指令性信息”。
3.交互机制:
·探测:可通过特定方式(如射电天文观测、场扰动传感)间接探测。
·共振:当与具有相似“结构签名”的物理系统(如特定几何的古代遗迹、某些生物大分子、或人工设计的谐振器如Mark-I)耦合时,会发生共振,使其效应显化。
·效应:共振可导致局部能量重排、时空度规微扰,或在极端情况下,干涉微观量子过程,进而影响宏观物质状态(如生命进程加速/扭曲)。
4.神话关联:远古人类可能通过直觉、梦境或直接经历(在信号强度远高于现代的条件下),被动记录了这种信息模式干预现实所产生的效应,并将其编码为神话叙事。
不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