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熵减基金会”(1/3)
视频会谈结束后的工坊,陷入了一种比之前资金困境时更深沉、更复杂的静默。
那扇刚刚被“熵减基金会”撬开一道缝隙的大门,背后透出的并非只有金光,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冰冷的寒意。
赵先生那完美无瑕的笑容和滴水不漏的措辞,像一层精心涂抹的油彩,试图掩盖某种更深层的东西。
王大锤是第一个从那种被巨额资金砸懵的状态中稍微清醒过来的。
他烦躁地抓着他那短短的板寸头,在法拉第笼前来回踱步,金属鞋底与水泥地面摩擦出刺啦的声响。
“妈的,五千万!美金!那姓赵的轻飘飘一句话,就是他妈的五千万!”他猛地停下,看向顾渊和南曦,眼神里交织着渴望与挣扎,“有了这笔钱,咱们能造出比这破笼子先进一百倍的实验室!能买下世界上最好的传感器!能租用卫星信道直接监测!还能他妈的去南极、去深海、去任何我们想去的地方找线索!这……这诱惑也太大了!”
南曦坐在电脑前,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划动着。
她的内心同样在天人交战。
作为项目的发起者和信号的发现者,她比任何人都更渴望能够毫无顾忌地深入探索。
众筹的缓慢和不确定性,像一根细细的绳索,束缚着他们前进的脚步。
而“熵减基金会”提供的,则是一架可以瞬间挣脱引力、直冲云霄的火箭。
但顾渊的警告言犹在耳,赵先生那看似坦诚却始终隔着一层的态度,也让她无法完全安心。
“王大锤,你只看到了钱。
”顾渊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冷静得像一块投入沸水的冰,“你没看到钱后面那根看不见的线。
非限制性资助?优先知情权和发布审核权?这些条款本身就是最精巧的限制和控制。
”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之前的工作假设旁边,划出了一个区域,写下了“熵减基金会”几个字,然后在周围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我们来梳理一下疑点。
”顾渊的笔尖敲击着白板,发出笃笃的声响,每一下都像是敲在另外两人的心弦上。
“第一,动机不明。
一个拥有如此雄厚财力的基金会,为何会对我们这样一个刚刚起步、在主流学界看来甚至有些‘荒唐’的项目,投入如此巨大的、近乎不计成本的资源?赵先生所谓的‘欣赏我们的视野’和‘认可基础重要性’,听起来更像是标准化的说辞,而非真正的理由。
”
“第二,信息不对称。
他显然知道一些我们未曾公开,甚至是我们自己都还在摸索的东西。
‘信息同构’这个词,他运用得过于自然和精准了。
这暗示着,他们可能拥有独立的信息来源,对我们研究的核心——那个宇宙信号,以及其与神话的潜在关联——并非一无所知。
他们是在确认,还是在……招募?”
“第三,背景模糊。
我试图回忆关于这个基金会的更多信息,但非常困难。
只知道它极其低调,很少在公开场合活动,资助的项目也大多带有强烈的边缘性和争议性,而且很多项目……似乎都没有了下文,相关的研究者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