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阁

首页 足迹
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日曜南明> 第1章 天崩开局

第1章 天崩开局(2/3)

当时太子亦陷于贼手,或无人能承继宗庙,则天下崩解,恐在顷刻之间。

    ” 他顿了顿,观察着崇祯的反应。

    只见皇帝目光微凝,显然听进去了几分。

     朱慈烺继续道:“史鉴不远。

    昔宋室南渡,高宗皇帝亦因得承正统于应天府,方能保半壁江山,与金人周旋百五十年。

    可见,国本之重,在于传承有序,在于即便一时挫折,亦需留有退步,以维系人心、延续国祚。

    ” 他没有直接提南迁,更没有提北京可能守不住。

    他只是借古喻今,强调“太子”和“留都”在王朝危难时的定海神针作用。

    这番话,既符合儒家史学观,又切中了当前大明最核心的危机——一旦北京有失,庞大的帝国将瞬间失去指挥中枢,陷入群龙无首、各自为战的绝境。

     殿内一片寂静。

    几位讲官和侍读的大臣面面相觑,太子此言,看似论史,实则意有所指,而且指向了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

     崇祯帝沉默了。

    他何尝不知南京的重要性?何尝不知“国本”需保?但他性格中的固执和那份“君王死社稷”的潜在悲壮情怀,让他极其排斥任何看似退缩的提议。

    更何况,太子年幼,远离京师,万一……他不敢深想。

     良久,崇祯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沙哑:“烺儿能留心史鉴,思考国本,朕心甚慰。

    然眼下国事虽艰,尚未至唐末宋季之境。

    我大明君臣一心,将士用命,必能克定祸乱,扫清妖氛。

    ” 典型的崇祯式回答——承认问题,但拒绝面对最坏的可能,并将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君臣一心”和“将士用命”。

     朱慈烺心中暗叹,知道此事急不得。

    他再次躬身:“父皇教训的是。

    儿臣浅见,只是深感祖宗创业维艰,江山社稷系于父皇一身,儿臣身为太子,亦当时刻思虑如何为父皇分忧,为社稷尽绵薄之力。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番话说的极其漂亮,既表达了孝心,又彰显了责任感,让崇祯紧绷的脸色缓和了不少。

    他甚至难得地露出了一丝近乎于欣慰的表情:“你有此心,便好。

    好生读书,便是为朕分忧了。

    ” 经筵散去。

    朱慈烺知道,种子已经埋下。

    他今天的话,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必然会在崇祯和多疑的朝臣心中激起涟漪。

    他们会开始更认真地思考“太子”和“南京”的战略意义。

     接下来,他需要让这颗种子发芽。

     回到端本宫,朱慈烺召来了东宫侍讲太监邱致中。

    此人算是太子身边较为亲近,且有一定办事能力的内侍。

     “邱伴伴,”朱慈烺屏退左右,低声对邱致中道,“近日读史,对江南风物颇感兴趣,尤其是留都南京之规制。

    你设法,替本宫寻一些南京的图志,还有近年来南京各部院呈送的……嗯,一些不涉机要的寻常奏报抄本,比如关于南京守备、孝陵卫、以及秦淮河工之类的文书。

    ” 他索要的资料,看似杂乱无章,甚至有些是无关紧要的工程汇报,但其中蕴含的信息却至关重要——南京的武备情况、官员动态、乃至物资调配能力。

    他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来了解这些,以避免引起猜疑。

     邱致中虽有些疑惑,但太子近来沉静好学,想多了解祖宗基业也是常情,便恭敬应道:“奴婢遵旨,这就去设法寻来。

    ” 看着邱致中离去的背影,朱慈烺走到案前,铺开一张宣纸,磨墨蘸笔。

     他需要制定一个更详细的计划。

    一个能够说动崇祯,并能确保他安全抵达南京的计划。

    这个计划,必须看起来像是一个“积极的”、“有利于稳定大局”的方案,而不是“仓皇出逃”。

     他的笔在纸上缓缓写下两个字:“巡幸”。

     或者,更准确的提法,可以是“太子抚军”或“代天子祀陵”? 五月的北京,天气渐渐炎热,连紫禁城厚重的宫墙也挡不住那日渐升腾的暑气。

    与之相应的是,朝堂之上的气氛也愈发焦灼。

     坏消息接踵而至。

     来自河南的塘报证实,李自成军再度围攻开封,情势危急。

    来自关外的哨探则回报,清军有再次入塞劫掠的迹象。

    而朝廷的国库,早已空空如也,连官员的俸禄都时常拖欠,更遑论拨发军饷。

     崇祯帝的脾气越发暴躁,在朝会上动辄厉声斥责大臣,。

    绝望的气氛如同瘟疫般在京城蔓延,稍有门路的富户已经开始暗中变卖家产,准备南逃。

     端本宫内,朱慈烺的书案上,堆积起了越来越多关于南京的资料。

    通过邱致中以及个别可以接触的东宫属官,他零碎地拼凑着信息。

     同时,他也密切关注着朝中的政治风向。

    首辅周延儒善于钻营,次辅陈演庸碌,兵部尚书张缙彦能力平平且立场不定……放眼望去,竟难找到一个能力挽狂澜的栋梁之材。

    这也更加坚定了他必须离开的决心——留在北京,要么随同这座孤城一起殉葬,要么被这些庸碌之辈或别有用心的权阉所裹挟。

     经过近一个月的潜伏、观察和思考,朱慈烺觉得,时机正在慢慢成熟。

    崇祯帝在巨大的压力下,心态已然处于崩溃边缘,任何一根可能的“救命稻草”,都可能被他抓住。

     这一天,朱慈烺精心准备后,前往乾清宫请见。

     他选择了一个崇祯批阅奏章间歇,精神相对疲惫的时辰。

    殿内,烛火通明,映照着崇祯那张因缺乏睡眠而更加憔悴的脸,以及堆积如山的奏疏。

     “父皇为国事操劳,儿臣心实难安。

    ”朱慈烺行礼后,并未直接切入正题,而是先表达关切。

     崇祯揉了揉眉心,叹道:“天下糜烂至此,朕岂能安枕?”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力感。

     “儿臣近日读书,观前朝旧事,每每思及当下,夜不能寐。

    ”朱慈烺语气沉重,“闯献二流肆虐中原,东虏虎视关外,天下糜烂,财赋不通。

    北京虽为根本,然如今已成四面受敌之孤岛。

    长此以往,儿臣恐……恐京师坐困,非长久之计。

    ” 他没有提“弃守”,而是说“坐困”,用词极为谨慎。

     崇祯的目光锐利起来,盯着儿子:“哦?那你以为,何为长久之计?” “儿臣愚见!”朱慈烺深吸一口气,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北京乃祖宗陵寝所在,社稷核心,自当固守,父皇亦当坐镇中枢,以安天下之心。

    然……然为万全计,为保国本不绝,维系东南半壁人心,儿臣愿效仿古之贤王,为父皇分忧,南下南京!” 他停顿了一下,观察崇祯的反应。

    见皇帝并未立刻斥责,而是眼神闪烁,似乎在思索,便继续加大筹码: “儿臣南下,非为避祸,实为图存!其一,可代父皇祭祀孝陵,告慰太祖,以示大明不忘根本,团结江南士林民心。

    其二,可坐镇留都监察,协调江南财赋,确保漕运畅通,为北伐剿贼稳固后方,供应粮饷。

    其三,可示天下以我大明国本稳固,即便北地有警,南方亦有主心骨,可杜绝奸佞妄念,安定各方军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提出的三点理由,条条冠冕堂皇,尤其是“协调粮饷”和“安定人心”,直接戳中了崇祯目前最大的痛点——没钱,以及人心离散。

     朱慈烺最后加重语气,近乎恳切:“父皇!儿臣此行,名为抚军祀陵,实则为大明留一退路,为父皇守一根基啊!若北方战事顺利,儿臣在南京可为父皇筹措粮饷,稳固后方;若……若万一有不忍言之事,儿臣在,则大明在,宗庙社稷便在!父皇仍可号令天下,徐图恢复!此乃两全之策,望父皇明察!” 他将自己的南迁,包装成了一个积极的、为父亲分担压力、为国家保留火种的战略行动。

    他没有说北京一定会失守,但那“万一有不忍言之事”的假设,如同重锤,敲在了崇祯的心头。

     乾清宫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只有烛火偶尔爆开的噼啪声。

     崇祯帝脸色变幻不定。

    他内心极度挣扎。

    太子的提议,无疑是有道理的,甚至可以说是目前局面下最理智的选择。

    但让他承认需要为王朝准备“退路”,这对他骄傲的自尊心是巨大的打击。

    而且,太子离京,会不会被解读为皇帝对坚守北京失去了信心?会不会引发朝野更大的动荡?会不会……有被权臣或宦官控制的危险? 过了许久,久到朱慈烺都觉得手心开始冒汗,崇祯才用极其疲惫、几乎低
热门推荐

书友正在读: 社畜穿越:靠摆烂当侯,卷王老爹 割据势力的小透明是千古一帝? 龙珠:对不起18号,我是被迫的 掠夺气血之黄巾战场 影视诸天:开局成为华山叛徒 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 反贼 大明MC系统 李二废我太子,我请大唐赴死! 穿越成朱棣,反对分封直言要造反 悍卒!从壮丁开始逐鹿中原 明末:兵王太子的铁血中兴 长安新火 三国之青龙镇世 多尔衮重生之铁血宫阙录 综武:从锦衣卫开始 铁血西域:开局结果了噶尔丹 宋骑天下 智霸大夏:从地主傻儿到开国大帝 敕封一品公侯 恋爱脑与不高兴[GB] 边军:从女囚营开始 仙道第一被我斩情证道后 温柔男主改拿绿茶剧本 汉疆喋血风云录 魂归三国:孙绍的崛起之路 天阙归来 明末:玩骑砍的我能无限爆兵 唐初:东宫书吏不当,我要去种地 绣春雪刃 问道天外天 蓝月闪烁之时 穿越大清,皇帝居然带头剪辫? 天幕刷视频,返现一点点 跛王爷 晚清三杰恩仇录 大明:开局要被诛满门?我人麻了 大明太监秘史 祖宗们,时代变了 原著我俩都是炮灰(修仙 1v1) 流放路上,从征服女帝开始称霸 三国:我的娘子不是凡人 港综:我的超能力来自美漫 程序带我穿越回去 雪中悍刀行:天命系统 戍边七年,归来已是陆地神仙 穿梭万界,女神越多我升级越快 重生成为李承乾 我在大周是天子 黄天当道之黄巾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