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格物之火(2/3)
拨给“格物院”这个听着就不靠谱的地方?既无名目支撑,也不知殿下是不是在瞎折腾,这笔钱,得留着优先保障卫所饷银、漕运维护、凤阳增援这些“正经事”。
几乎同时,都察院那边又有御史风闻奏事,弹劾太子“不务正业”,“于深宫禁地召集匠役,鼓捣奇技淫巧”,“有违圣贤之道,恐非社稷之福”。
措辞虽算克制,字里行间的道德优越感与对“技术”的鄙夷,却几乎要溢出纸面。
朱慈烺看着那些奏疏抄本,冷笑一声,随手丢在一旁。
他早有预料——打破旧有的利益分配与认知体系,必然会招致反弹,这点阻力,还远不足以让他退缩。
真正让他心头一紧的,是来自北方的另一条绝密消息。
深夜,王公公再次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文华殿,带来了锦衣卫暗桩拼死传回的情报。
“殿下,孙督师……有下落了!”
朱慈烺猛地从地图前抬起头:“如何?”
“渭南兵败后,孙督师身受重伤,被亲兵拼死救出,隐匿在渭南附近山中的一户猎户家里。
李闯贼众搜寻得十分急切,那猎户冒死转移了督师,如今藏在华州一处破败道观内。
督师伤势极重,已昏迷多日,幸好有位懂些医理的观主照料,才勉强吊住性命。
我们的人已秘密接上了头,但孙督师身体虚弱,无法长途跋涉,且闯军的搜查仍未放松,暂时……没办法南来。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朱慈烺闭了闭眼,长长舒了一口气。
活着!只要人还活着,就有希望!
“传令下去,”他立刻下令,“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孙督师安全!所需药物、补给,务必设法秘密送抵。
待其伤势稍有稳定,即刻寻机护送南下。
告诉下面的人,此事若能办成,孤不吝封侯之赏!”
“是!”
孙传庭尚在人世的消息,像一剂强心针,让朱慈烺瞬间精神大振。
这位明末最后的帅才若能成功救回,对日后编练新军、抵御东虏而言,其意义简直无可估量。
几天后,一个晴朗的下午,宋应星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南京。
没有盛大的迎接仪式,朱慈烺直接在文华殿侧殿书房接见了宋应星。
眼前的他年近花甲,面容清瘦,身着朴素儒衫,眼神却清澈锐利,透着一股专注于学问的沉静光芒。
“草民宋应星,拜见太子殿下千岁。
”他依礼参拜,举止从容。
“宋先生快快请起!”朱慈烺亲自上前虚扶,语气诚挚,“先生不以孤冒昧,应召而来,孤感激不尽。
”
“殿下手谕中‘格物致知,以利天下’八字,正合草民之志。
”宋应星起身,态度不卑不亢,“只是草民尚有一事不明,不知殿下召草民前来,具体欲推行何种事业?”
朱慈烺没有绕圈子,直接引着他走到书房一侧——那里摆着些初步试制的燧发枪零件(尚未成功组装),还有高炉的模型与图纸。
“先生请看,”朱慈烺指着那些物件,“此乃孤设想的新式火铳,名叫‘燧发枪’,可免去火绳的麻烦,风雨天也能使用。
这是改良后的高炉,目的是获取更高温度,炼出更坚韧的钢材。
只是,其中有不少关键难题,比如簧片的力道、引火药的配比、炉膛的耐火性、鼓风的效率等,孤只知晓原理,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
”
宋应星的目光瞬间被吸引过去。
他凑上前,仔细查看着那些粗糙的零件与图纸,时而眉头紧锁,时而颔首沉思,指尖还在燧发枪的簧片、高炉的炉膛等关键部位轻轻摩挲,仿佛在反复推演其中的机巧。
“妙啊!”良久,宋应星忽然抚掌轻叹,眼中满是兴奋的光芒,“殿下所思,正好戳中现行火器、冶炼的弊病!这燧石击发之法,若能成,定然是利器!这高炉强鼓之风,若能见效,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