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山雨欲来(2/3)
众人逃避的现实,却是眼下无人能辩驳的不争事实——保全江南根基,才是大明存续的唯一可能。
“然……然则,难道就眼睁睁看着……”仍有官员不甘地喃喃。
“非是坐视不理!”朱慈烺断然开口,语气斩钉截铁,“勤王要救,但须救在实处、救在关键,而非徒劳耗力!”他目光陡然转向立在一侧的史可法,沉声唤道:“史尚书!”
“臣在!”史可法肃然出列。
“即刻以兵部名义传檄:其一,速行文山西、北直隶未陷州县,令其严固城防、结寨自保,且须伺机袭扰闯贼粮道,断其后勤;其二,通告天下,凡能阻敌锋、斩贼首者,无论官绅军民,朝廷必不吝爵禄封赏;其三,檄令江北四镇及湖广、四川督抚,严整军备、严密戒备,随时听候朝廷调遣,以作全局策应!”
这是战略层面的牵制与精神层面的声援——虽无法立刻解北京之围,却能最大程度迟滞李自成的进军步伐,为北方仍在抵抗的军民注入士气,更能为南方整合兵力、稳固根基争取关键时间。
臣遵旨!”史可法大声领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韩赞周!”
“老奴在!”
“速从内帑拨银二十万两,会同户部紧急采买药材、布匹、粮米!另组织民夫,设法走海路或山间小道,务必将物资送抵北疆仍在抵抗的将士与百姓手中!”他话音未歇,又补下指令,“同时,在南京及周边设粥厂安抚南逃流民,从中择取青壮,酌情编入辅兵——既解流民生计之困,也为军伍添补人力!”
这是展现南京朝廷存在感和人道关怀的措施,既能收拢人心,也能为未来储备兵源。
“老奴领旨!”韩赞周躬身应道。
朱慈烺这几条命令,条理分明——既有对北疆战事的战略部署,也有对军民的人情关怀。
虽仍未能满足那些要求立刻大举北上之人的诉求,却清晰展现出一位监国太子在危局前应有的冷静与担当。
朝堂上的喧嚣终于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显沉重、却也更趋务实的氛围。
退朝之后,朱慈烺立刻召来了孙传庭和宋应星。
文华殿侧殿内,气氛凝重。
“督师,情况你已清楚。
”朱慈烺没有半分寒暄,开门见山切入主题,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紧迫感,“时间,比我们此前预想的还要紧迫。
武英营的整训与筹备,必须立刻加快进度!”
孙传庭面色虽仍苍白,眼神却锐利如刀,沉声道:“殿下,臣已初步阅过武英营操典与士卒素质,殿下所倡之队列、纪律、火器协同,理念极佳!然‘欲速则不达’,臣有一策:即刻将武英营扩充至一千五百人,分编为三哨,先强化基础操练与小队战术配合;同时需保障大量实弹射击,让士卒熟稔火器性能,方能真正形成战力。
”他稍作停顿,又加重语气补充:“尤其关键的是,需防范敌军骑兵突袭,必须加强拒马、壕沟的快速构筑训练,以及火器轮射的衔接配合!”
“准!”朱慈烺毫不犹豫应下,语气果决,“人员便由你与张佥事从京营及南逃士卒中择优遴选,务必挑拣精壮可用之辈!所需粮饷器械,本王亲自协调解决,绝不误事!”说罢,他转头看向宋应星,目光恳切却带着不容缓滞的要求:“宋先生,格物院那边,进度必须再提!燧发枪的可靠性改良、高炉的钢铁产量提升,此二者乃眼下重中之重,关乎武英营战力根基!”
宋应星面带忧色,拱手道:“殿下,燧发枪之簧片与枪管钻孔工艺,至今仍是瓶颈。
标准化生产推进迟缓,工匠人手也颇为不足,恐难短期内见效。
”他微微皱眉,继续说道,“另外,高炉耐火砖损耗过快,臣等虽在寻找替代材料,但一时之间,尚未有合适之选,还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