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山雨欲来(3/3)
时日方能解决。
”
“人手不够,便去招、去挖!”朱慈烺语气斩钉截铁,不带半分犹豫,“江南工匠本就众多,悬以重赏,不怕无人应召!”他目光落在宋应星身上,进一步明确要求:“材料难题,你即刻列出所需特性,张榜天下求购,或找类似之物替代试验!宋先生,非常之时,不能事事求全——先解决‘有无’,再论‘精糙’!”
最后一句话,他加重了语气,给出明确时限:“本王只要结果!一个月内,燧发枪样品哑火率需再降两成!高炉需稳定产出足够打造五百支枪管的钢材!”
感受到太子话语中不容置疑的决绝与急迫,宋应星深吸一口气,肃然拱手:“老夫……尽力而为!”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南京朝廷像被上紧了发条,连空气都透着紧绷的节奏。
兵部文书快马飞驰各地,催调防务、传檄政令;户部与内廷为筹措钱粮昼夜连轴,清点库藏、协调捐输,忙得脚不沾地。
西苑之内,武英营的操练口号声、甲胄碰撞声与火器射击的爆响愈发密集。
孙传庭不顾病体虚弱,日日亲临校场督导,将多年与义军对战的实战经验融入训练——调整队列衔接的节奏、规范火器轮射的时机、细化拒马布设的间距。
那股名将特有的严厉与精准,让先前还带着散漫习气的京营兵痞们叫苦不迭,却也在日复一日的严苛打磨中,渐渐生出了纪律性,隐隐摸到了脱胎换骨的边儿。
格物院的工坊里更是彻夜灯火通明,工匠们分成三班轮换,围着熔炉、钻床与枪架,日夜不停地试验、拆解、改进。
在朱慈烺“先解决有无”的思路指引下,不少不够精巧却勉强可用的土法被启用——燧发枪的击发簧片放弃了复杂的雕花工艺,以粗锻成型的钢片替代,只求降低哑火概率;高炉则在“停炉检修-更换耐火泥-重新开炉”的循环里艰难推进,匠人们甚至试着往耐火砖里掺入细铁砂,虽没能彻底解决损耗问题,却也让钢水的日产量悄悄提了两成。
然而,北方的坏消息,还是一个接一个地传来。
十日后,太原城破,守将战死。
又五日,代州失守。
大顺军兵分两路,一路沿汾河继续东进,旌旗直指大同、宣府,沿途州县望风而降,边城守军已能望见西来的烟尘;另一路则调转兵锋南下,铁蹄踏向潞安、彰德府,短短旬日便连破数城。
此时的山西,大半土地已插满大顺的“闯”字旗,昔日拱卫京畿的屏障支离破碎,通往北京的一道道门户,正被大顺军的攻城锤粗暴撞开,京西的警报,已日夜不绝地传向紫禁城。
每一份从北方递来的军报,都像一块巨石投入南京城的池水中。
驿卒策马奔过街巷的马蹄声、衙门里骤然响起的传报声,总能让路人驻足屏息——待“又失一城”的消息传开,原本喧闹的街市便会瞬间沉寂几分。
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窒息感,裹着北方的寒意,渗进官员的朝服、百姓的粗布衫,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心头,连呼吸都似带着滞涩。
朱慈烺立在文华殿的巨幅地图前,目光死死锁着那些代表大顺军的黑色箭头——它们像蔓延的瘟疫,在北方版图上不断啃噬、推进,离那座象征帝国命运的城池越来越近。
指尖无意识地落在地图上“北京”的位置,重重划过,指腹碾过绢布的纹路,似要将那迫近的危机,从图纸上生生剜去。
历史的洪流,正以无可阻挡之势奔腾而下。
他知道,最严峻的考验,即将到来。
他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的翻腾,目光重新变得坚定冷冽。
“传令下去,”他对着空寂的大殿,沉声自语,又像是在对冥冥中的命运宣战,“加快一切进度!我们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了。
”
喜欢日曜南明请大家收藏:()日曜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