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中流砥柱(1/3)
崇祯十六年暮春,南京城裹着悲壮与压抑交织的气息,艰难运转。
为先帝发丧的缟素尚未全撤,武英殿内已初成新的权力核心。
朱慈烺以监国摄政之名拟就的《告天下臣民讨逆贼檄》,正借四百里加急与隐秘渠道,飞往未沦陷的各省府州县。
檄文中,他痛陈李自成“弑君窃国”之罪,明南京朝廷承继大统的正统性,更号召天下忠义之士“共举义旗,勤王讨逆”。
然而,檄文发出的回响,却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复杂而微妙。
湖广总督何腾蛟、江西总督袁继咸等封疆大吏,率先上表,言辞恳切地表示拥护南京监国,愿听调遣。
这本在预料之中——他们与南京地缘相近、利益攸关,立场自然明确。
但更远的四川、两广、云贵等地,大多保持沉默,或仅有礼节性回复,显然仍在观望风色。
最令人揪心的当属江北:高杰、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四镇虽均上表称臣,却绝口不提如何配合南京行动,兵马钱粮的调度更是纹丝不动,俨然一副“听封不听调”的架势。
湖广总督何腾蛟、江西总督袁继咸等封疆大吏,率先上表,言辞恳切地表示拥护南京监国,愿听调遣。
这本在预料之中——他们与南京地缘相近、利益攸关,立场自然明确。
但更远的四川、两广、云贵等地,态度则明显暧昧:大多保持沉默,或仅有礼节性回复,显然仍在观望局势风向,未敢轻易站队。
最令人揪心的当属江北:高杰、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四镇,虽均上表称臣,表面顺从,却绝口不提如何配合南京的具体行动,兵马调度、钱粮筹措更是纹丝不动,俨然摆出一副“听封不听调”的割据姿态。
朱慈烺看着那些文书,脸上毫无意外之色——他早料到会是如此。
旧秩序崩塌后,这些军阀首先盘算的,从来都是自身的存续与壮大。
空泛的大义名分,若没有强大实力做后盾,在他们眼中根本一文不值。
“史卿所言,本王深知。
”朱慈烺淡淡道,“眼下,强求他们北上是不现实的。
只要能暂稳江北防线,不给闯逆南下可乘之机,便算他们有功。
至于将来……”他话音稍顿,目光扫过肃立一旁的孙传庭,语气里多了几分沉定的底气,“待我新军练成,自有分晓。
”
他转向孙传庭:“督师,武英营扩充至三千之数,操练如何?新式火器列装几何?”
孙传庭面色仍带病容,眼神却愈发锐利,闻言躬身回道:“回殿下,三千兵员已初步整编完毕,依新法操练,队列、号令已初见成效。
然,士卒多取自京营旧部及南逃兵勇,积习难改,欲成强军,尚需时日打磨。
”他话锋稍顿,语气微沉:“至于火器,格物院虽竭尽全力,月产燧发枪仍不足百五十支,且故障频仍。
目前武英营堪用燧发枪仅五百余支,尚不足以全员列装,更遑论形成有效战力。
”
五百支,面对传说中李自成动辄数十万的大军,这个数字显得如此苍白。
“宋先生那边,有何难处?”朱慈烺看向一旁眉头紧锁的宋应星。
宋应星跨步出列,脸上满是掩不住的疲惫与焦虑:“殿下,非是老夫与工匠们不尽心,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精铁、上等木料、硝石硫磺,各处采购皆不顺畅。
”他语气愈发急切:“户部拨付的款项,七扣八折不说,到手更是迟了又迟,且多是难以即时兑付的票据!工匠饷银屡屡拖欠,早已生出怨言。
更兼近日市面上流言四起,竟说格物院搞的是‘奇技淫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