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龙江试锋(1/3)
清军入关的消息,像一块巨石砸进本就暗流汹涌的池塘,在南京朝廷内部激起的波澜,远比北京陷落时更复杂、更沉郁。
殿内议论声里,惊恐者拍案长叹,道是前门刚拒了闯军这虎,后门又闯来清军这狼,大明气数怕是真要尽了;侥幸者却捋着胡须暗喜,盼着闯、清两虎相争、两败俱伤,朝廷正好坐收渔利。
可无论群臣是慌是盼,一种共识已在沉默中悄然凝聚:眼下局势早危如累卵,南京再不能像从前那般空喊口号、无所作为了。
武英殿内,争论的焦点不再是“是否行动”,而是“如何行动”。
“殿下!当务之急,是立刻诏令江北四镇,不惜一切代价北上拦截建虏!”一名年轻御史越众而出,声线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满是慷慨之色,“绝不可让建虏与闯逆合流,更不能任其马蹄踏遍畿辅,残害百姓!”他面颊涨得通红,眼中燃着书生特有的、未察军情艰难的激愤,仿佛一道诏令下达,江北兵马便能即刻化作铁壁,将清军拦在千里之外。
史可法当即上前一步,袍袖一拂,语气沉得似坠了铅块:“大人此言差矣!此乃胡闹之举!”他目光扫过殿内,满是焦灼与痛心,“江北四镇兵马,向来只堪固守城池、护卫疆界,若强令其远征北上,必败无疑!”
话音未落,他又加重了语气,连珠炮般追问:“更何况,数万大军出征,每日所需粮饷从何筹措?兵士们久未受抚、军心涣散,士气又如何提振?此时驱兵北上,岂非同于驱羊入虎口,白白葬送大明仅存的这点兵力吗?”
“那难道便要眼睁睁坐视建虏长驱直入吗?”又一名官员猛地向前半步,声音因急切而发颤,指尖甚至指向舆图上的北直隶,“大人试想,若让建虏占了北直隶,扎稳了根基,下一步便是挥师渡江南下!到那时,长江天险恐也难挡其锋,江南岂非要陷入万劫不复之境?!”他满脸通红,语气里满是对局势的焦灼,半点不肯退让。
“或、或许……可遣使与闯逆……暂、暂时媾和?联手共抗建虏?”角落里,一个苍老的声音裹着迟疑,小心翼翼地飘出。
话音刚落,殿内瞬间炸开了锅。
“荒谬!”一名武将猛地拍案而起,甲胄碰撞发出刺耳声响,“闯逆毁我京城、逼死先帝,此乃不共戴天之仇!与逆贼媾和,便是欺君辱国,对得起先帝陵寝,对得起身上这身大明衣冠吗?”
“万万不可!”旁边的文官也紧随其后,捋着胡须的手因愤怒而发抖,“此等卖国之言,竟出自朝堂重臣之口!若与闯逆为伍,天下百姓必视我南京朝廷为伪朝,后世史书更要将我等钉在耻辱柱上!”斥责声此起彼伏,那提议者慌忙低下头,缩在角落,再不敢多发一言。
“荒谬!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岂能与弑君逆贼妥协!”
“此议辱国!当治罪!”
朝堂之上,争论声、斥责声搅作一团,有人拍案、有人疾呼,乱象纷呈。
朱慈烺高踞御座之上,指尖轻叩扶手,目光冷得像覆了层薄霜,静静旁观着殿内的喧闹。
他心中明镜似的——这些吵得面红耳赤的争论,多半是空泛无用的空谈。
根源从不是策略对错,而是满朝文武对大明自身实力的深深不自信,以及对清军、闯军真实兵力、意图的一知半解。
“够了。
”他淡淡开口,声音不高,却瞬间压下了所有嘈杂。
众臣噤声,目光聚焦于他。
“遣使媾和,绝无可能。
”朱慈烺的声音不高,却像一块寒冰砸进喧闹的朝堂,瞬间压下所有议论,为这场争论率先定下不容置喙的基调,“闯逆毁我京师、逼崩先帝,是不共戴天的国仇;建虏挥师入关、觊觎中原,是威胁社稷的国患。
二者皆是大明死敌,无分轻重轩轾,谈何与一者媾和?”
他目光从殿内群臣脸上缓缓扫过,语气沉得似裹了铅,将话锋转向另一种极端:“然,贸然令江北四镇北上,亦属不智,实则送死。
”
话音稍顿,他加重了语气,字字清晰:“我南京新练之兵尚在磨合,制式器械未及精配,军心亦未完全凝聚。
此时不顾虚实、仓促浪战,不是御敌,是白白损耗大明仅存的国力。
”
“那殿下之意是……”史可法疑惑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朱慈烺从御座上起身,大步走到悬挂的舆图前,指尖轻轻点在标注着“北京”与“山海关”的位置,声音掷地有声,“我们如今,既不知闯逆占据北京后,兵力布防、粮草储备的虚实;亦不知建虏入关的真实兵力多寡,以及他们究竟是想暂夺畿辅,还是要直取江南的意图。
”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屏息的群臣,语气更添几分凝重:“更不知……我南京新练的兵士,能否经得住战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