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炉火照夜(1/3)
龙江阅兵的余波,在南京官场内外持续荡漾。
那四门怒吼的火炮,不仅震慑了心怀叵测者,更给朱慈烺强力推行的“格物强军”之路,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质疑声虽未完全消散,却已从台前退至更隐秘的角落。
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中层官员与技术官吏,开始主动向格物院靠拢,或提供力所能及的协助,或举荐有真才实学的工匠。
一股微弱却真切的向心力,正在悄然凝聚。
然而,朱慈烺深知,阅兵场上的威风,需靠实打实的产能支撑。
燧发枪那尴尬的哑火率,及火炮背后依旧磕绊的生产流程,如跗骨之蛆般,时刻提醒他基础的薄弱。
阅兵一结束,他甚至来不及享受短暂威慑效果带来的喘息,便再次扎进格物院那满是金属敲打声与炉火焦糊气的世界里。
宋应星仿佛苍老了十岁,眼窝深陷,精神却透着股异常的亢奋。
他领着朱慈烺穿梭在愈发拥挤的工坊区,指着一座刚完成二次大修、正重新点火预热的高炉,语速飞快:
“殿下,阅兵所用火炮之铜,是集中所有熟手匠人,不计工时反复捶打、刮削、校准得来的,实在难以复制。
若要量产,非得解决钢水质地与铸造工艺不可!新式高炉虽已能稳定产钢,可钢水含杂仍多、流动性差,直接浇铸炮身,十有八九会出砂眼、裂缝,良品率极低!”
他又指向另一处专门划出的枪械作坊,那里堆着大量加工到一半的枪管毛坯与零件:“燧发枪也是如此!簧片力道不均,枪管钻孔易偏,各个零件尺寸都有细微差异,组装时全靠匠人手工修锉调整,效率低不说,还难保证互换!一支枪坏了,往往得原制工匠才能修理,这可是军中大忌!”
朱慈烺默默听着,手指拂过一根刚钻废、内壁带着不规则螺旋纹路的枪管,冰凉触感下是焦灼的心。
他来自标准化流水线的工业时代,太清楚“公差”与“互换性”对大规模生产的意义。
可在十七世纪中叶的南京,要做到这点,无异于痴人说梦。
“不能一步登天,便一步步走。
”朱慈烺深吸一口带着硫磺味的空气,目光扫过那些因连日劳累眼布血丝、却依旧专注的工匠,“宋先生,我们得定下‘规矩’。
”
他让人取来纸笔,就在嘈杂的工坊角落里,一边画一边解释:
“第一,立‘样规’。
选出眼下做得最好、性能最稳的燧发枪一支、火炮一门,拆解开来!以其关键零件的尺寸为‘基准’,打造一套‘样板’与‘卡尺’!往后所有同类零件,都得按这‘样板’检验,误差不能超……头发丝粗细!”他提出的要求极其严苛,对精密器械而言却并不过分。
“第二,分‘工序’。
把燧发枪、火炮的制造过程,拆成锻打、粗磨、钻孔、精修、组装等不同步骤。
匠人不再从头做到尾造一整支枪,只专注于其中一两道工序就好!专则精,熟能生巧!”
“第三,建‘档案’。
每一炉钢水,都要记下燃料、鼓风情况与出炉温度;每一批零件,要记录制作者是谁、检验结果如何;每一支成品枪、成品炮,得记清所有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