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炉火照夜(2/3)
的来源,还有最终的测试数据!这样一来,出了问题,才能顺着记录追溯到根源!”
宋应星听得眼中异彩迸发,这些法子看似寻常,实则是对传统手工业模式的彻底革新!他激动得胡须微颤:“殿下此策,竟是将‘格物’之理,落到了‘造物’之工上!老夫……老夫这就去与诸位匠头商议细则!”
就在格物院为“标准化”与“流程化”艰难探索之际,江北终于传来了第一缕带着实质意义的回应。
高杰的使者再次秘密前来求见,这一回,带来的不是空洞的表态,而是一份清单,上面详细列出了徐州防务急需补充的粮饷数额,此外……还试探性地询问,是否可以“暂借”一部分南京新造的火炮和燧发枪,以便“增强守备力量,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人”。
几乎与此同时,黄得功也通过史可法的渠道,表达了类似的诉求,态度更为恳切。
他称麾下将士听闻南京火器的厉害后,士气大振,若能得到这些利器相助,必定能更好地保卫江淮地区。
朱慈烺看着这两份几乎同时递来的请求,嘴角勾起一丝冷冽的笑意。
龙江关那几声炮响,终究是敲在了这些军阀最敏感的神经上。
他们眼里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是增强自身实力的可能。
“告诉高杰,粮饷,本王可拨付部分,但需他拿出切实的协防方略,且得允南京派员稽查用度。
火炮燧发枪乃国之重器,非赏玩之物,暂不能外借。
不过,若他能遵号令、协力抗敌,日后新械产出,可优先考虑供给徐州。
”朱慈烺对高杰的使者说道,分明是胡萝卜与大棒并举。
“回复黄得功,庐州乃江淮门户,黄总兵忠勇可嘉。
所需火器,待产能稍裕,可酌情拨付一批,助其守土。
望他能整军经武,与南京互为犄角,共固防线。
”
他精准拿捏着分寸,既不过度满足对方胃口以防养虎为患,也不彻底拒绝以维系合作意愿。
他要让这些军阀清楚:跟随南京有好处可享,但前提是,必须听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处理完江北事宜,朱慈烺的目光再次投向北方那一片混沌的战场。
来自辽东和北直隶的零星情报依旧混乱,但大的脉络已隐约可见:李自成占据北京后,似乎正忙于追赃助饷,稳定秩序,并未立刻全力追剿吴三桂,也未大举南下;而多尔衮率领的清军主力,则在收降吴三桂后,动作迅捷,正沿着长城一线,快速向北京方向压迫。
山雨欲来,风暴将起。
就在内政、外交、军事诸多事务千头万绪之际,某个深夜,王公公带来了一则出乎意料的消息。
“殿下,宋应星宋先生……在格物院,晕倒了。
”
朱慈烺心头一紧,立刻起身:“怎么回事?”
“听说他连日操劳,前些天试验新配比耐火泥时,又吸入了不少烟尘浊气,这才一时撑不住……”王公公低声回话,“太医已经去诊治过了,说他心神耗损得厉害,得静养些日子才能缓过来。
”
朱慈烺沉默片刻,放下手中的笔。
“备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