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暗涌惊雷(1/3)
孝陵的松涛在夜风中呜咽,恰似无数英魂在低声倾诉。
朱慈烺独自伫立太祖朱元璋的神功圣德碑前,既未焚香祷告,也未倾诉烦忧,只是静静立着。
冰凉的夜露浸湿了他的袍角,也让他因连日奔波动荡而灼热的头脑,渐渐冷静下来。
芜湖的血与火、将士的牺牲、李定国决绝的背影、朝臣们闪烁的目光、宋应星带来的微弱曙光……这一切在他心中交织碰撞。
挫败感与责任感宛如两头野兽,在他胸中撕咬。
但他清楚,自己绝不能倒下,更不能被情绪吞噬。
他回到南京,不是来舔舐伤口的,是来稳住这艘即将倾覆的破船,是来寻找下一块可以立足的礁石。
返回乾清宫时,已至深夜。
宫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恰似此刻莫测的时局。
黄道周与韩赞周仍在殿外等候,脸上满是难以掩饰的焦虑。
“陛下,”黄道周上前一步,声音低沉,“您往孝陵期间,南京城内……流言更盛。
不少人议论芜湖之败,言……言陛下轻启战端,致丧师失地。
亦有人言,当追论……追论孙传庭、史可法等人之责……”
果然来了。
战败之后,清算与推诿从来都是内部争斗的第一幕。
朱慈烺心中冷笑,面上却波澜不惊:“还有呢?”
韩赞周忙接口,声音尖细:“更有甚者,暗中串联,竟欲联名上奏,请陛下……请陛下召抚宁侯、永城伯等外地藩王入京,共商国事……”
“共商国事?”朱慈烺终于嗤笑出声,笑声在空旷殿宇中格外冰冷,“是想行‘立贤’之事吧?”抚宁侯朱国弼、永城伯……这些疏远宗室,平日在封地安享富贵,国难时倒成了某些人眼中的奇货!
“陛下明鉴!”黄道周痛心疾首,“此辈其心可诛!当此危难,不思同心戮力,反欲行此祸国之举!”
朱慈烺摆了摆手,示意他们不必再说。
他走到御案前,案上已堆满新的奏报。
随手拿起一份,是史可法从镇江发来的,字迹比前次更潦草,言及清军攻势愈发猛烈,城中箭矢将尽,部分地段已开始短兵相接,恳请朝廷速发援兵,言辞近乎绝望。
又拿起一份,是江北来的密报。
高杰得了朝廷封赏与部分粮饷后,虽未再与清军大规模接战,却也无进一步动作,只牢牢守着徐州,俨然一副坐观成败的模样。
刘良佐降清后,旧部或被收编、或溃散为匪,江淮之间,愈发混乱。
还有一份,是湖广总督何腾蛟的奏疏,除例行问安与表达忠忱外,也隐晦提及地方士绅对朝廷“加饷”“募兵”之策怨声载道,筹措粮饷愈发艰难。
内忧,外患,如同一张不断收紧的网。
朱慈烺沉默地看着这些奏报,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突然,他开口问道:“李定国……有消息吗?”
王公公连忙上前:“回陛下,尚无确切消息。
只听闻芜湖陷落后,多铎派兵搜剿周边,曾与一股不明武装激战,此后便再无音讯。
奴婢已加派人手往皖南打探。
”
朱慈烺心中一沉。
没有消息,或许就是最坏的消息。
但他不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