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毕业分配1(1/3)
朱明美最烦吕一泓了,这人不光个人作风成问题,还总喜欢眼红别人,把人往坏了想。
当初选他当副班长,真是最大最大的错误。
她黑着脸,剜了吕一泓一眼:“装什么啊,你自己不也有亲戚在部队吗?我就不信你没有让他们想办法?”
吕一泓撇了撇嘴,酸道:“那能一样吗?一个是亲老子厉害,一个是舅舅厉害,远了一层了好吧?”
“你也知道你老子不如人家老子厉害啊,那你回去找你老子抱怨呗,在这里叽歪什么啊?”朱明美翻了个白眼,拿起手里的志愿表,准备跟程澈去食堂慢慢商量。
他们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毕业后包分配的,而且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会自动获得干部身份。
不过同样是干部身份,那区别还是很大的。
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集中在一下几点——
第一,生源地。
比如同样是留在首都工作,首都本地户口的学生一定会被用人单位优先考虑,省会及一些大城市的次之,小城市和县郊的就不太有希望了,除非在学校的表现特别突出,且有厉害人物愿意举荐。
至于边远农村地区的,那真是……不说也罢。
社会就是这么现实,谁也改变不了。
第二,政治背景。
比如有没有入党,家里是不是有党员、军人等等,再比如如果家里有坐牢的,那估计只能去一些比较艰苦的地区,从事一些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了。
第三,学生可以动用的社会关系。
这个很好理解,毕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普罗大众都认可的社会法则。
即便是在新时代,也有不少人可以通过各种关系网,获得自己能力之外的好处,规避自己犯错后本该承受的惩罚。
这种事情,即便是几十年后的新世纪,也是屡见不鲜的。
人性使然,杜绝不了,只能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
至于日后的规章制度怎么避免任人唯亲,那就不是这些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了。
第四,个人成就。
因为这届考生大多都是社会考生,不少人已经参加工作多年,所以很多人本身就是有工龄或者干部身份的,这也是分配工作时的重要参考因素。
第五,个人作风。
大多数学生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但是一旦有了乱搞男女关系的,那就大事不好了。
第六,婚姻情况,一般而言,已婚已育的会优先分配回原籍,未婚未育的就比较自由一点,随便分配到哪里都行。
第七,才是学生在学校的成绩,毕竟能考上顶尖学府的,成绩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只要能拿到毕业证,具体成绩的影响微乎其微。
除此之外,还有极少数的特殊情况,比如来自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政策地区的学生,需要遵从“社来社去”的原则,回到原来的公社参加工作,不过即便回到公社,也是干部身份,担任的一般都是公社干部或者学校教师之类的体面工作。
吕一泓不是本地生源,政治背景因为恋爱的事情,闹没了当党员的机会,虽然有舅舅在部队,但又不算直系亲属,所以他能利用的,只有第三条,即社会关系。
只要他舅舅出面,可以疏通一些问题,那么,想安排吕一泓去个好点的单位是不成问题的。
但是,还是那句话,他的个人作风影响太大,所以太好的单位比如中央、部委等机关他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