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病弱为掩,暗觅孤雏(2/3)
声道,“乃外感风寒,内蕴痰热,闭塞肺窍,兼有阴伤之象。
先前之方,宣散有余,清化不足,且殿下年幼,不堪药力之猛。
”
他迅速打开药箱,取出一套细长的银针:“老臣需先以金针渡穴,缓解喉闭,再行用药。
请取葱白、生姜、淡豆豉,急煎浓汤,候用!”
针尖在烛火下闪过寒光。
马皇后紧张地捂住了嘴。
朱橚感觉到细微的刺痛感传入几个穴位(依稀能辨认出是少商、商阳等放血泻热之穴),随后,一股清凉的气息似乎顺着针尖导入,让他火烧火燎的喉咙和胸腔得到了一丝微不足道但至关重要的缓解。
紧接着,又有几针刺入其他穴位,似乎意在激发他自身的元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纯的手法极快极稳,显然经验老道。
行针之后,朱橚的呼吸虽然依旧困难,但那种濒死的窒息感稍稍减轻了一些。
这时,葱姜豉汤也煎好了。
刘纯亲自试了温度,然后示意乳母小心地将朱橚抱起来一些,用一个小小的玉匙,极其耐心地、一点一点地将汤汁润进他的唇缝。
这汤并非药物,而是食疗方,辛温通阳,发表散寒,药性平和,正适合此刻虚不受补的朱橚。
或许是金针起了效,或许是这温和的汤水补充了水分和一丝能量,又或许是刘纯的到来带来了强烈的心理暗示,朱橚感觉自己的身体似乎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求生的本能被彻底激发。
他努力地吞咽着。
一滴,两滴……
殿内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目光紧紧盯着那个小小的婴儿。
终于,在灌下小半碗汤后,朱橚发出了一声微弱的、却清晰可闻的吞咽声,随后,一阵剧烈的咳嗽,咳出了一小口粘稠的痰液。
呼吸,瞬间通畅了不少!
“好了!咳出来了!”马皇后喜极而泣,几乎要软倒在地,被云奇赶紧扶住。
朱元璋紧绷的脸色也终于缓和了一丝,他重重呼出一口气,看向刘纯的目光多了几分赞赏:“刘爱卿,有功!”
刘纯不敢居功,连声道:“陛下谬赞,是殿下自身根基深厚,天命所归。
老臣再开一剂清热化痰、益气生津的方子,药量需极轻,徐徐图之,或可转危为安。
”
接下来的几天,朱橚在刘纯的精心调理和马皇后不眠不休的照料下,病情一天天好转。
高热渐退,呼吸平稳,也开始重新吃奶。
这场大病,几乎去了他半条命,但也给了他前所未有的“机遇”。
首先,经过此事,他在马皇后心中的分量无疑更重了。
那份失而复得的庆幸,让马皇后对他几乎到了溺爱的程度,坤宁宫上下更是将他视若眼珠,但凡他稍有不适,便是如临大敌。
这为他后续的“纨绔”行为和某些特殊要求,提供了绝佳的保护伞。
其次,朱元璋虽然嘴上没再多说,但显然也松了口气。
他对刘纯大加赏赐,对太医院的怒气也消了。
对于朱橚,那种审视的目光似乎短暂地被一种劫后余生的、纯粹的父爱所取代(尽管依旧短暂而克制)。
他甚至特许刘纯每隔几日便入宫为朱橚请脉调理,直至康复。
最重要的是,这场病,让朱橚得以名正言顺地、更加细致地观察坤宁宫乃至整个宫廷的人员构成。
他躺在床上,假装昏睡或玩耍,耳朵却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声响,眼睛观察着每一个进出偏殿的人。
他注意到那个冒失闯进来报信的小太监,大约十一二岁年纪,眉眼灵活,但似乎不太得宠,总是干些跑腿传话的粗活,偶尔还会因为手脚慢些被大太监呵斥。
他叫小柱子,是河南逃难来的孤儿,被净身送进宫没多久。
他注意到一个负责打扫庭院的小宫女,总是怯生生的,有一次差点被管事嬷嬷以打扫不净为由责打,是云奇姑姑偶然看见,说了句“殿下病着,需安静”,才让她免于处罚。
她看向云奇和皇后方向的眼神,充满了感激。
他还注意到,刘纯带来的那个小药童,约莫八九岁,异常沉默寡言,但眼神清澈专注,在学习辨认药材和研磨时,极其认真,手指灵巧。
刘纯偶尔会低声指点他几句,态度颇为慈和,似是祖孙。
听宫女窃窃私语,这药童也是刘院使在战乱中捡到的孤儿,带在身边学艺。
孤儿……边缘人……有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