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县府楼的台阶(2/3)
轻轻圈了圈,心里想:玻璃楼再亮,也得照着麦田走。
第二幕
县府办的小会议室摆着长条桌,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桌面上投下明暗交错的条纹,像给争论划了道分界线——一边放着林舟的“青杨镇双试点方案”,封皮贴着苹果贴纸;另一边是经济科张科的“城郊大棚蔬菜试点”,纸页上印着彩色的大棚照片,看着格外光鲜。
“大棚蔬菜见效快,三个月就能上市,还能搞观光采摘,上级检查一看就喜欢。
”张科敲着桌子,声音洪亮,手指点在照片上,“你看这大棚,多气派!青杨镇那苹果麦子,一年才收一次,周期长,没啥看头,算啥创新?”他瞥了林舟一眼,嘴角撇了撇:“小林刚来,不懂‘政绩时效’也正常,试点得选能‘快速出成果’的。
”
林舟握着笔,指腹蹭过方案上的“苏家村”,心里稳得很——早上他刚给苏晓打了电话,苏晓说县职高的老师已经去果园了,村民们正学着用手机拍苹果,弹幕里全是“想买”。
“张科,”林舟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大棚蔬菜每亩成本8000块,城郊村民没技术没本钱,得靠政府补贴;青杨镇的苹果,村民种了三十年,有经验,去年泵站通了,亩产提高20%,电商直播零成本,县职高还愿意免费教。
”他打开电脑,调出段视频——苏晓举着红苹果对着镜头笑,身后的村民举着“苏家村苹果甜”的牌子,弹幕刷得飞快:“看着就甜!”“我买五斤!”
会议室里静了静,有人小声议论:“这视频看着真热闹,比大棚真实。
”张科的脸有点红,又敲了敲桌子:“可上级要看‘创新’!苹果麦子太传统,不算创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舟没急着反驳,从公文包拿出周明远的老笔记本,翻到1998年那页:“周县长当年在青杨镇,跟老支书一起种麦子,就靠‘改良麦种’这个‘小创新’,让亩产翻了番。
他在笔记本里写:‘创新不是装样子,是让村民多挣钱’。
”他指着视频里的村民,“您看他们笑得多实在,这才是真的‘创新成果’。
”
王磊看着笔记本上的字迹,又看了看视频里的笑脸,清了清嗓子:“我觉得小林说得对。
这样,两个试点都搞,但资金向青杨镇倾斜——城郊大棚让企业投资,青杨镇的试点,我们亲自盯。
”
张科没再说话,只是狠狠瞪了林舟一眼,收拾起方案往外走——他心里不服气,却不得不承认,林舟的方案里,有他没有的“人气”。
散会后,李曼在走廊拦住林舟,手里拿着颗奶糖:“你刚才拿出周县长的笔记本,太聪明了!张科最服周县长,你这招‘以理服人’,比硬刚管用多了。
”林舟接过奶糖,剥开糖纸,甜得发腻,却不如苏晓给的杏干实在。
他从公文包摸出袋杏干:“苏晓给的,你尝尝,比奶糖甜。
”
李曼接过杏干,咬了一口,眼睛亮了:“真甜!跟苏家村的苹果一样甜。
”两人站在走廊里,看着窗外的阳光落在楼下的花坛里,坛里种着向日葵,花盘朝着太阳,像极了青杨镇的村民,朝着能挣钱的日子,使劲长。
第三幕
县府办楼下的树荫里,苏晓抱着个纸箱蹲在地上,额角的汗顺着脸颊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