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晨诵与习礼(3/3)
早膳后是习礼的时辰。
今日练习的是揖让之礼。
司马徽示范如何站立,如何拱手,如何躬身,如何步法进退。
每一个动作都分解得极为细致。
“揖礼之要,在于心正身直,”司马徽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举手至额,躬身适度,目光视己足尖,不可左顾右盼。
”
司马朗学得最快,举止已然颇有风范,动作流畅自然,仿佛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复习早已掌握的内容。
司马孚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不是步子错了,就是躬身的角度不对。
司马朗不时用眼神或微小的手势提醒他,耐心十足。
司马懿的表现最为奇特。
他的每个动作都极其标准,标准得近乎刻板——手臂抬起的高度,躬身的角度,步幅的大小,几乎与先生的示范分毫不差。
但他做这些动作时面无表情,眼神锐利,不像是在习礼,倒像是在解一道复杂的算术题,精准地计算着每一个动作的参数。
休息时分,孩子们得以在庭院中稍事活动。
司马朗自然地担负起照顾弟弟们的责任,查看司马孚的衣冠是否整齐,关心地问司马懿:“仲达可觉得累?”
司马懿摇头,目光却飘向远处——父亲司马防正与先生司马徽在廊下交谈,两人的目光不时瞟向这边。
“...伯达敦厚谦和,有长者风范;叔达仁爱有余,刚毅稍欠;至于仲达...”司马徽的声音隐约随风飘来,“聪慧过人,然心思过深,不似孩童...”
司马防默然片刻,缓缓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过刚易折,过慧易夭。
还需多加打磨。
”
这些话断断续续地飘入司马懿耳中,他脸上不动声色,手指却微微蜷缩起来。
这时,司马孚拉着司马朗的衣袖,小声问:“兄长,为何我们每日都要学这些礼仪?如此繁琐,有何用处?”
司马朗温和地回答:“叔达,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他引用《论语》,耐心解释,“礼不是束缚,是秩序。
家有礼则安,国有礼则宁。
”
司马孚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转而看向司马懿:“二哥以为呢?”
司马懿从远处的对话中收回目光,淡淡地说:“礼是盔甲,也是兵器。
”说完便不再多言,留下司马孚一脸困惑。
司马朗若有所思地看了二弟一眼,轻轻叹了口气。
廊下,司马防与司马徽的谈话也已接近尾声。
“有劳先生多加管教,特别是仲达...”司马防语气凝重,“此子性情异于常儿,需格外费心。
既要磨其锋芒,亦不可损其锐气。
”
司马徽躬身应答,话语变得十分周全得体:“主公言重了。
教导公子,乃某分内之事。
朗公子敦厚稳诚,已有君子之风;懿公子聪颖绝伦,见解常出人意表;孚公子仁心质厚,亦乃良材。
三位公子禀赋各异,然皆禀赋非凡,假以时日,因材施教,必能各成其器,光耀司马门楣。
”司马防目光深远地望向庭院中的三个儿子,良久,缓缓道:“但愿如此。
”
辰时结束的梆声响起,孩子们迅速重新整队,鱼贯步入塾堂,准备接下来的课程。
司马懿走在最后,在踏入塾堂门槛前,他回头望了一眼父亲离去的背影,眼神复杂难辨。
晨光正好,将司马府邸的屋檐勾勒出金色的轮廓。
在这井然有序的深宅大院里,三个性格迥异的兄弟,正沿着各自的人生轨迹悄然成长。
传统的枷锁与叛逆的锋芒,仁爱的情怀与功利的计算,在这个早晨悄然碰撞,擦出了最初的火花。
没有人知道这些火花将如何燎原,但司马防心中明白,他这三个儿子,注定不会平凡。
尤其是那个心思深沉、目光锐利的次子,司马仲达。
喜欢司马老贼请大家收藏:()司马老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