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汉代祭坛(1/3)
晨曦微露,山林间弥漫着破晓前的寒意与湿气。
在吴山岳的带领下,三人历经跋涉,终于抵达了他所说的那处护林员小屋。
小屋深藏在山谷最深处,几乎完全被茂密的树冠遮盖,木质结构显得颇为老旧,但门窗结实,里面虽然积了薄薄一层灰,却桌椅床铺俱全,甚至还有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炉灶和一个收集雨水的旧桶。
这里的确偏僻得几乎与世隔绝。
“暂时安全了。
”吴山岳仔细检查了小屋内外,确认近期无人来过,这才稍稍放松,“轮流休息,补充体力。
我守第一班。
”
极度的疲惫瞬间涌上,陈玺和凌笑笑几乎顾不上脏,和衣倒在那张简陋的板床上,几乎是瞬间就陷入了昏睡。
吴山岳则抱着他那根战术短棍,如同门神般坐在门口,目光警惕地透过门缝注视着外面朦胧的天光。
这一觉睡得并不踏实。
梦中尽是幽暗的洞穴、冰冷的枪口、巨大的石门和那座惊鸿一瞥的祭坛。
中午时分,三人才陆续醒来。
吃了些压缩干粮,喝了点雨水烧开的水,精神总算恢复了一些。
劫后余生的恐惧稍减,但洞中的经历和丢失拓片的阴影依旧笼罩心头。
“好了,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
”吴山岳用一根木棍在地上划拉着,“第一,我们找到了地方,甚至进去了,虽然很快被赶出来。
第二,我们丢了拓片,但关键的开门口诀和星位顺序,陈老弟应该还记得。
”
陈玺立刻点头,语气肯定:“顺序绝对记得!7-6-5-4-3-2-1,逆北斗,绝不会错!”
“很好。
”吴山岳继续道,“第三,对方现在占据了石门入口,正在里面探索那个祭坛。
但我们比他们多一个优势——我们提前看到了祭坛的大致样子。
”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陈玺身上。
作为考古学者,他的瞬间观察和记忆能力是关键。
陈玺闭上眼,努力回忆着那惊险一刻看到的景象。
手电光柱扫过的画面如同烙印般在他脑海中重现。
“那祭坛……”他缓缓开口,语速不快,力求精准,“是方形的,三层,用巨大的青黑色石块垒砌,工艺很古老,绝对是汉代风格,甚至可能更早。
规模不小,边长估计有十米左右,高度超过三米。
”
“坛体表面……刻满了东西!”陈玺的呼吸微微急促起来,“主要是铭文和图案。
铭文我看不清具体内容,但字体是典型的汉隶变体,夹杂着一些……更古老的、类似于拓片上那种符号体系的字符!”
“又是那种符号?”凌笑笑惊呼。
“对!而且数量不少,似乎构成祭坛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玺肯定道,“图案方面,主要是星象图——除了北斗,还有二十八宿、日月、以及一些无法辨认的云气瑞兽纹。
整个祭坛给人的感觉……非常奇特。
”
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它不像是单纯祭祀天地或者某个神只的祭坛。
它的星象图案过于复杂和精确,更像是一种……观测?或者某种借助星象力量进行的大型仪式的核心装置?对!就是一种装置感!那些铭文和符号,可能不是祷文,而是……操作说明或者能量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