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胜者,探讨,春晖情(2/3)
学一起回家的邀请,独自一人背着书包,走向教师办公楼。
他记得与周老师的约定。
校园里,关于他的传闻已经像风一样传开了。
“听说了吗?文科班那个林砚,把武科班的张猛打趴下了!”
“何止!听说他念诗的时候,能引动天地异象!”
“真的假的?这么玄乎?”
“千真万确!好多人都看见了!郑老师当时脸都白了!”
所过之处,无论是文科生还是武科生,都对他行注目礼,目光中有好奇、有敬畏、有怀疑、有嫉妒,林砚坦然受之,步伐从容。
他知道,从今天起,他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默默无闻”了。
走到办公楼楼下,他看到一个窈窕的身影等在那里,是苏沐清。
夕阳的余晖为她清丽的面容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她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和蓝色长裙,少了训练馆里的英气,多了几分少女的宁静。
她似乎特意在等他。
“林砚同学。
”苏沐清的声音依旧清冷,但少了几分平时的疏离感,多了些许探究的意味。
“苏同学,有事吗?”林砚停下脚步,平静地看着她。
他能感觉到,苏沐清体内的气血之力如同一条蛰伏的冰河,远比张猛要精纯和深厚得多,至少是开元境三重,甚至更高的修为。
而且,她身上还有一种独特的、清冽的精神特质。
苏沐清看着林砚那双平静深邃的眼睛,很难将他和之前训练馆里那个剑气纵横、豪情天纵的“侠客”联系起来,也更无法和原来那个沉默懦弱的文科生重叠。
这个人,身上充满了谜团。
“我听到了一些关于你的事情。
”苏沐清斟酌着语句,“上午的文庙钟声,下午的《师说》,还有刚才的《侠客行》……你似乎,和以前很不一样了。
”
林砚微微一笑,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人总是会变的。
或许只是以前,没有找到正确的路。
”
“文气……真的存在吗?”苏沐清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她的眼神锐利,仿佛想看清林砚灵魂的底色,“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林砚略作沉吟,道:“存在。
在我看来,文气并非单纯的力量,它更接近于‘道’,是精神意志与天地规则共鸣的体现。
武者炼精化气,修真元;文者养气明心,修精神。
途径不同,未必不能殊途同归。
”
“精神意志与天地规则共鸣……”苏沐清轻声重复了一遍,眼中闪过思索的光芒。
这个解释,比她想象的更加深刻。
她所在的苏家是武道世家,但也收藏有一些古老的、关于精神修行的残篇,只是大多残缺不全,被视为鸡肋,林砚的话,似乎为她打开了另一条思路。
“谢谢你告诉我这些。
”苏沐清抬起头,目光清澈,“我相信你的话!另外,小心一些,张猛的大哥张狂,是北辰大学武道社的精英,开元境六重,脾气……比他弟弟更差。
你今天打了张猛,他可能会找你麻烦。
”
这是在释放善意,也是提醒。
林砚有些意外,点头道:“多谢提醒,我会注意的。
”
苏沐清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说,转身离开了,身姿依旧挺拔,步伐轻捷。
看着苏沐清远去的背影,林砚目光微动。
这个女孩,不简单。
她的提醒,或许不仅仅是因为好奇。
他收敛心神,迈步走进了教师办公楼。
周老师的办公室在顶楼一个偏僻的角落,推开门的瞬间,一股陈旧书籍和墨汁混合的气味扑面而来。
办公室不大,堆满了各种书籍和卷轴,显得有些杂乱。
周老师正伏在案前,就着一盏昏黄的台灯,小心翼翼地临摹着摊开的一张纸,上面正是林砚白天诵读的《师说》全文。
听到开门声,周老师猛地抬起头,看到是林砚,脸上顿时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如同孩童见到了最心爱的玩具。
他几乎是跳了起来,一把拉住林砚的手:“林砚!你来了!快,快坐!”
他手忙脚乱地给林砚搬椅子,又想去倒水,却发现热水瓶是空的,不禁有些尴尬。
“周老师,您别忙了。
”林砚心中微暖,在椅子上坐下。
周老师搓着手,激动地在林砚对面坐下,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像是怕他跑了:“林砚,你再跟我仔细说说这位韩愈先贤!还有那个‘唐代’!还有这《师说》……这文章,这道理……简直是震古烁今啊!”他指着桌上自己临摹的字迹,手都在发抖,“尤其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这几句,说出了千古至理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看着周老师那近乎痴狂的状态,林砚知道,这是一位真正醉心于学问的老人。
他沉吟片刻,决定透露一部分信息。
他需要盟友,需要在这个世界为华夏文明寻找扎根的土壤,而周老师,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起点。
“周老师,”林砚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种引导性的平和,“韩愈先贤,乃是距今一千多年前,一个名为‘唐’的辉煌王朝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那是一个文风鼎盛、群星璀璨的时代,并非我们所知的任何历史时期,或许……是失落已久的某个文明纪元。
”
他巧妙地用“失落文明”来解释来源,这在高武世界并非完全不可能,毕竟灵潮复苏也才百年,历史断档严重。
“失落文明……”周老师眼睛瞪得更大,呼吸急促,“对!对!唯有失落的辉煌文明,才能诞生如此伟大的思想!你……你是如何得知的?”
林砚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语气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朦胧:“学生前几日偶感风寒,昏沉之际,仿佛神游太虚,见到一片残破的古老殿宇,其中有许多石刻碑文,醒来后,便依稀记得了一些……其中便有韩愈先贤的着作,以及……另一位先贤的诗篇。
”
他将一切推给“奇遇”,这是最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