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另一边的世界:程序与物证(2/3)
能做到这种程度,绝不是普通窃贼。
他必然精通安保系统、电子锁破解,甚至可能接受过专业的反侦察训练。
他了解我们的办案流程,所以才能每次都把现场清理得干干净净。
”
“与其在这里对着一堆‘没有发现’的报告干瞪眼,我建议,立刻转变思路!”
赵伟的语速越来越快,像一把出鞘的利刃。
“我们应该立即对全市范围内的安保从业人员、高级锁匠、以及有相关前科的技术型罪犯进行全面摸排!特别是那些近期离职、或者有财务问题的。
拉出单子,挨个问话,我就不信找不到一点蛛丝马迹!”
这番话掷地有声,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嗡嗡声,不少年轻刑警的脸上都露出了认同的神色。
相比于在实验室里等待那渺茫的物证出现,赵伟提出的主动出击方案,显然更符合他们雷厉风行的风格。
只是李建国没有说话。
他拧开保温杯的盖子,凑到嘴边,小心地吹开漂浮在水面上的几颗枸杞,然后才不紧不慢地喝了一口滚烫的热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窗外的天色不知何时阴沉了下来,厚重的云层压得很低,让室内的日光灯显得愈发惨白。
李建国放下水杯,右手不自觉地抬起,轻轻揉了揉自己的左膝。
那处陈年旧伤,比天气预报还准,每逢阴雨天,便会固执地泛起一阵绵密的酸痛,像个纠缠多年的老朋友,提醒着他那些早已逝去的峥嵘岁月。
“排查?”
沈心怡的声音再次响起,像一股冷冽的空气,瞬间压下了室内的嘈杂。
她依旧站在原地,姿态未变,声音里却多了一丝不容置疑的锋利。
“赵组长,你的热情值得肯定,但你的方案,恕我无法苟同。
”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全市在册的安保从业人员有多少?三万七千人。
有资质的锁匠呢?接近五千人。
更不用说那些没有登记在册的、以及你口中那些‘有相关前科’的潜在目标。
这个数字加起来,可能超过五万。
”
“你打算动用多少警力?花多长时间?去对这五万人进行你所谓的‘全面摸排’?”
“这难道不是大海捞针吗?”
赵伟立刻反驳:“大海捞针,也比在这里守株待兔强!至少我们在行动!”
“这不是行动,是盲动。
”沈心怡的语气没有丝毫退让,“我们不是在守株待兔,我们是在织网。
一张由微量物证构成疏而不漏的法网。
”
她的激光笔再次亮起,红点落在了一张不起眼的角落照片上,那是受害者家中的中央空调出风口。
“凶手不是幽灵,他是一个需要呼吸、会新陈代谢的生物。
他只要进入过现场,就必然会与现场的空气、尘埃进行交换。
他会留下我们看不见的皮屑,会呼出带有他DNA的飞沫,他的鞋底会沾染上不属于现场的土壤或花粉。
”
“我的实验室里,还有上百份从四个现场提取的微量物证样本正在进行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分析比对。
这才是我们目前最应该投入精力的地方。
”
她关掉激光笔,目光直视着赵伟,眼神冷静而坚定。
“在没有任何直接证据指向特定人群的情况下,任何基于主观侧写和职业偏见的大规模排查,不仅是对警力的巨大浪费,更是对程序正义的公然践踏。
我们的职责,是精准地找到那一个真凶,而不是去骚扰成千上万个无辜的公民,更不是为了安抚舆论而制造破案的假象。
”
一个主张雷霆万钧,效率至上,相信人的经验与判断。
一个坚守抽丝剥茧,证据为王,只信赖冰冷的科学与程序。
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汇聚到了那个始终沉默着、慢悠悠喝着枸杞茶的男人身上。
李建国终于放下了他的保温杯。
杯底与红木会议桌接触,发出“咚”的一声轻响,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