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春前筹备,邻县疑云(1/3)
残冬的最后一缕寒意缠在阳谷的田埂上,乔郓蹲在麦田边,指尖拂过冬麦的新叶——青嫩的叶片已从霜雪的桎梏中舒展开,叶尖沾着晨露,折射出细碎的光。
“刘大叔,春灌的水得控制好,”他扬声喊道,声音穿透薄雾,“每亩灌两担,多了会烂根,少了不够返青。
”
田埂那头,刘老汉正指挥着脚夫们疏通水渠。
冻硬的渠底被锄头刨开,浑浊的河水顺着渠沟缓缓流进麦田,在冻土上洇开深色的痕迹。
“知道了郓哥!”他直起身,往手心啐了口唾沫,搓掉手上的泥,“这水渠还是去年秋天修的,多亏挖得深,冬天没冻透。
”
乔郓笑着点头,刚要起身,身后传来轻盈的脚步声。
苏婉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几个粗瓷碗和一小罐琥珀色的药茶,篮边挂着个铜制的暖手炉,袅袅的热气从炉盖的细孔里钻出来。
“这是我用黄芪、枸杞泡的茶,”她递过一碗,“春灌累,喝了补力气,还能防春寒。
”
乔郓接过茶碗,温热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到手臂,他瞥了眼苏婉冻得微红的鼻尖,皱眉道:“怎么没把暖手炉揣怀里?”说着,伸手把炉耳往她那边推了推。
苏婉脸颊微热,把暖手炉往他身边挪了挪:“我不冷,刚从学堂过来,炉子里的炭还是热的。
”她蹲下身,拨开麦田边的杂草,“你看,这几株麦苗有点发黄,是不是土里缺肥?”
乔郓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几株麦苗的叶片边缘泛着淡淡的黄,根尖却很壮实。
他激活信息探查扫过:
【作物:冬小麦返青苗】
【状态:轻度缺肥(土壤氮元素不足,不影响整体长势)】
【处理建议:施加腐熟的农家肥(互助会储备充足),避免使用生肥烧根】
【关联信息:邻县莘县传来消息,部分麦田出现类似情况,农户担忧是“瘟病”】
“不是瘟病,是缺肥。
”乔郓松了口气,对苏婉道,“让周铁通知各村,把互助会储备的腐熟粪肥拉来,每亩撒半担,撒在麦陇间,别沾到叶片上。
”他顿了顿,又道,“莘县那边也有这情况,估计是去年秋收后施肥不足,等会儿让周林去莘县送些肥,顺便问问他们的准备情况。
”
苏婉点头,从竹篮里拿出个小本子,记下乔郓的话:“我再配些‘壮苗散’,和肥料一起撒,能促进根系吸收,比单施肥见效快。
”她的笔尖在纸页上划过,留下清秀的字迹,“昨天陈先生说,东平府的推广文告快下来了,邻县的乡绅可能会来阳谷取经,得提前准备些介绍新政的册子。
”
“已经让赵掌柜在印了,”乔郓喝了口药茶,清甜的暖意滑进胃里,“印了五十本,重点写种子改良、农具革新和互助会的运作,都是实实在在的法子,不是空架子。
”
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
周林骑着马赶回来,脸上带着急色:“郓哥,莘县的张乡绅来了,还带了几个邻县的乡绅,说是来‘请教’新政,可看那样子,好像不太高兴,赵掌柜正陪着他们在学堂等着呢。
”
乔郓眉头微蹙——莘县的张乡绅是当地的大族,手里有百亩良田,之前就对阳谷的“统一收购”政策有微词,担心推广新政后会影响他的粮价垄断。
“知道了,”他对苏婉道,“你先去准备‘壮苗散’,再让伙房烧点热茶,我去会会他们。
”
苏婉点头:“你小心点,别和他们起冲突,乡绅们好面子,慢慢说。
”
乔郓赶到学堂时,堂屋里的气氛果然有些僵。
张乡绅坐在太师椅上,手里捧着茶杯,却没喝,眼神扫过墙上的农桑新政流程图,嘴角带着一丝不屑。
赵掌柜站在一旁,脸上堆着笑,却有些尴尬。
“张乡绅,各位乡邻,”乔郓推门进去,拱手笑道,“一路辛苦,怎么不提前打个招呼,我好去迎接。
”
张乡绅放下茶杯,站起身,皮笑肉不笑地拱了拱手:“乔劝农使客气了,我们是来请教新政的——听说阳谷的粮价比我们莘县高两文,还统一收购,这要是推广开,我们这些种粮的,岂不是要喝西北风?”
旁边一个矮胖的乡绅附和道:“就是!我们县的粮商早就和我们签了收购合同,要是按阳谷的法子,合同怎么办?”
乔郓请他们重新坐下,亲手给他们倒上热茶:“各位乡绅的顾虑我明白,但‘统一收购’不是强买强卖,而是帮大家找更好的销路。
阳谷的粮价高,是因为我们的粮质好,改良种子+科学种植,亩产比你们高两成,就算按高价卖,粮商也愿意收。
”他从桌下拿出一本账册,“这是阳谷去年的收购记录,不仅有东平府的粮商,还有济州府的布庄、酒楼,都是主动来订货的,销路比单一粮商广得多。
”
张乡绅接过账册,翻了几页,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