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磨镰待收,晒场巧防(1/3)
处暑的晨光带着久违的凉意,淌过阳谷的晒谷场。
场中央架着五台砂轮,周铁光着膀子,正握着一把镰刀在砂轮上打磨,火星“滋滋”溅落在湿润的青石板上,瞬间熄灭。
“磨镰要‘三压两抬’,”他扬声喊道,粗糙的手掌摩挲着刀刃,“压着刃口磨内侧,抬着磨外侧,刃口要磨成月牙形,割麦时才省力,还不会勾破麦秆。
”
乔郓蹲在旁边的木凳上,手里拿着一块细磨石,正在精磨一把小镰刀——这是给苏婉准备的,她要跟着农户学割麦,普通镰刀太重,特意找铁匠打了把轻便的。
“刃口别磨太尖,”他对周铁道,“农户们大多是老把式,但新学的后生容易割到手,磨到‘吹毛断发’就行,不用削铁如泥。
”
“知道了郓哥!”周铁笑着点头,拿起一把磨好的镰刀,往空中虚劈一下,刀刃划过空气,发出清脆的“咻”声,“这把能割三亩麦不卷刃!”
苏婉提着个藤编小篮,从学堂后门走来。
篮里放着几碗温热的小米粥、一碟腌萝卜,还有十几个用粗布缝的“护指套”——里面塞了晒干的艾草,既柔软又耐磨。
“磨镰磨了一早上,先喝点粥垫垫,”她把粥递给乔郓,指尖碰到他沾着铁屑的手,轻轻皱了下眉,“手上都是铁屑,等会儿用艾草水洗手,能去锈味,还能防裂口。
”
乔郓接过粥碗,小米的清香混着艾草的淡香,暖融融的。
他看着苏婉把护指套分给农户,轻声叮嘱:“戴在食指和中指上,握镰时能隔着布,不会被镰柄磨破手——昨天王大婶说她男人磨破了手,今天就用这个。
”
农户们纷纷道谢,刘老汉戴上护指套,试着握了握镰刀,笑道:“苏姑娘真是心细!这套子软和,握镰更稳了!”
乔郓激活信息探查扫过晒场的农具:
【物品:镰刀(120把,90%已磨至最佳状态)、竹匾(300个,浸过桐油防潮)、打谷机(8台,检修完毕)】
【农户准备:充分(70%农户掌握磨镰、护具使用技巧)】
【潜在需求:莘县、东阿县反馈晾晒竹匾不足,需互助会调配】
【安全措施:到位(苏婉的护指套、艾草洗手水降低80%劳作损伤风险)】
“周林呢?让他统计一下邻县需要的竹匾数量,”乔郓对周铁道,“互助会仓库里还有两百个备用竹匾,先给莘县送一百,东阿县送五十,剩下的留着应急——过几天收割,咱们自己也得用。
”
话音刚落,周林骑着小毛驴从码头方向赶来,驴背上驮着个布包,里面是莘县张乡绅的书信。
“郓哥,张乡绅说他们的竹匾差一百五十个,昨天一场小雨,没晒完的麦子潮了点,急得不行!还说打谷机少两台,农户们抢着用,差点打架。
”
乔郓眉头微蹙——莘县的试点村今年扩种了五十亩,收割量比预期多,农具确实会紧张。
“周铁,你带十个脚夫,拉五十个竹匾、两台打谷机去莘县,”他沉吟道,“打谷机让木工跟着,现场教他们调试,别让农户瞎摆弄弄坏了。
另外,告诉张乡绅,要是晾晒场地不够,就把村头的空场用上,互助会出木料搭临时晒架。
”
苏婉从篮里拿出一小袋防潮药粉,递给周铁:“这药粉撒在潮麦上,能吸潮气,延缓发霉,让张乡绅按每石麦撒三两。
另外,我写了‘雨天应急晾晒法’,教他们把麦堆成小堆,中间插竹竿透气,下雨时盖油布,别闷着。
”
周铁接过药粉和纸条,应了一声,转身招呼脚夫们装车。
乔郓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