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理性的抉择(1/3)
深夜的风,比前几日更冷了些。
它顺着陋室屋顶的破洞钻进来,卷起地上的几片枯草,打着旋儿落在土炕边。
林尘躺在冰冷的土炕上,身上只盖着那床打了三层补丁的旧棉絮——棉絮里的棉绒早就板结了,根本挡不住寒意,他能清晰地感觉到冷风贴着皮肤游走,让本该愈合的伤口泛起一阵细密的刺痛。
胸口的闷痛还在持续,那是被剑气震伤的后遗症,每一次深呼吸都像有块小石子压在肋骨上,沉甸甸的。
他抬手摸了摸胸口的布条,布条已经被汗水和草药汁浸得发硬,边缘的线头磨着皮肤,有些发痒。
更难受的是双手,掌心的伤口虽然敷了苏婉清送的金疮药,却因为白天反复握剑,又裂开了几道小口,稍微动一下,就火辣辣地疼,连带着指关节都有些僵硬。
这些疼痛,没有让他烦躁,反而让他的头脑更加清醒。
白天慕容白的嘲讽还在耳边回响——“废物就要有废物的自觉”“死了也是白死”,那些字眼像细小的冰碴,曾经扎得他心脏发紧,可现在再回想,心里只剩下一片冰冷的平静。
他不是不愤怒,只是清楚地知道,愤怒没有任何用处。
前世在实验室做科研时,他就明白一个道理:情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理性的分析和精准的方案,才能突破困境。
“愤怒是弱者无能的咆哮。
”林尘低声对自己说,声音在寂静的夜里很轻,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现在需要的是方法,不是情绪。
”他缓缓闭上眼睛,不再去想那些嘲讽和屈辱,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处境上——就像从前面对一个复杂的实验项目,他需要先梳理出所有的变量、约束和目标,才能制定出可行的方案。
首先是核心矛盾。
他需要力量,这种力量不是修仙者的灵力,而是能让他在青云宗活下去的“实力”——能赚到贡献点,避免被驱逐;能应对王强这类人的骚扰,保护自己;能在慕容白面前抬起头,赢回尊严。
但他最大的障碍,就是没有灵根,无法通过修炼获取灵力,这就堵死了修仙世界最常规的变强路径。
接着是可用资源。
他的肉身,虽然现在受损严重,布满伤口,却具备基础的功能,而且有成长性——只要经过系统的训练,肌肉力量、反应速度都能提升;他的头脑,这是他最大的优势,前世作为生物工程博士,他擅长分析、计算、规划,能将复杂的问题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还有那柄锈迹斑斑的铁剑,虽然简陋,却是他唯一的工具,能帮他将肉身的力量转化为实际的战斗力;最后是时间,虽然十日之期只剩七天,短期压力巨大,但只要能撑过眼前的危机,长期的时间还能争取——前提是他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然后是约束条件。
无法利用灵气,这是最根本的约束,意味着他必须完全依赖肉身的力量;身体状态差,恢复能力有限,这就要求他的训练计划不能过于激进,否则只会加重伤势,适得其反;外界环境充满敌意,王强等人的骚扰、其他弟子的嘲讽,会分散他的精力,甚至可能打断他的训练。
林尘在脑海里列出这些条目,像在实验室的笔记本上记录实验参数一样清晰。
他开始尝试生成第一个方案:学习凡间武艺。
凡间的武馆里,会教一些拳脚功夫、刀法剑法,不需要灵气,只靠肉身锤炼。
可这个方案刚冒出来,就被他自己否决了。
首先是获取途径——青云宗是修仙门派,根本没有传授凡间武艺的地方,杂役堂的藏书里只有几本残破的农事手册和修仙基础理论,找不到任何凡间武学的记载;如果想下山去武馆学,一来一回至少要三天,而且他没有足够的银钱支付学费,更重要的是,十日之期迫在眉睫,他根本没有时间去从头学习。
其次是实用性——凡间武艺面对普通凡人或许有用,但面对能释放剑气的修士,恐怕连一招都撑不住,就算学会了,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第二个方案:寻找奇遇。
比如在后山找到失传的功法秘籍,或者遇到隐世的高人指点,甚至得到某种能改变体质、生出灵根的天材地宝。
这个方案更像是小说里的情节,林尘只思考了片刻就否定了。
他做科研多年,最看重的就是概率——后山他几乎每天都去,除了野菜、野果和几只野兔,什么特殊的东西都没有;隐世高人更是虚无缥缈,青云宗建立几百年,从未有过类似的传闻;天材地宝更是稀有,就算真的存在,也轮不到他一个无灵根的外门弟子去发现。
把希望寄托在这种低概率事件上,和赌博没有区别,而他现在,赌不起。
第三个方案:打熬气力。
比如每天砍柴、挑水,通过重体力劳动增强肌肉力量。
这个方案比前两个更可行,但效率太低。
杂役堂的弟子每天砍柴一百斤,挑水五十桶,坚持一个月才能勉强提升一点臂力,而他需要的是短期内能看到效果的力量——七天内赚到二十点贡献点,靠砍柴挑水,每天最多赚三点,七天也只有二十一点,刚好够数,可这样一来,他就没有时间练剑,更无法应对后续可能出现的危机,比如慕容白的再次挑衅。
而且,单纯的体力提升,没有技巧配合,面对持剑的对手,依旧没有优势。
一个个方案在脑海里生成,又被迅速否决。
林尘的眉头微微皱起,手指无意识地在炕沿上敲击着——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前世在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