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箭在弦上(2/3)
要2分钟。
更让人惊喜的是,经过长时间的训练,炮班的大部分战士已经适应了宋兴华那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特精细操作。
在宋兴华的指挥下,他们调整标尺、角度、密度时,都能准确无误地执行。
只要不是大角度调整,他们的射速已经达到了8发/分钟,虽然距离12发/分钟的极限操作还有一定差距,但用来攻打芹泉镇据点,已经足够了。
“停!”宋兴华一声令下,炮班的战士们立刻停止了训练,整齐地站成一排,等待着宋兴华的点评。
宋兴华看着他们,满意地点点头:“不错!进步很大!刚才的演练,动作熟练,配合默契,射速也达标了。
我宣布,今天晚饭,给你们炮班加肉!”
“太好了!”战士们顿时欢呼起来,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对于他们来说,能得到宋兴华的肯定,并且还能吃上肉,无疑是最高的奖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是,”宋兴华话锋一转,脸色又严肃起来,“不要骄傲自满!战场上的情况千变万化,比训练要复杂得多。
到了芹泉镇,都给我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不许出任何差错!”
“是!”战士们齐声应道,声音洪亮,充满了信心。
解决了自身的攻坚准备,宋兴华又把目光投向了县大队。
他考虑到县城日军援军的攻击力可能比较强,县大队要想成功迟滞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火力。
于是,他决定帮县大队组建一个小炮排。
宋兴华来到县大队的驻地,找到了大队长赵勇。
赵勇听说宋兴华要帮他们组建小炮排,顿时喜出望外。
“宋连长,你真是雪中送炭啊!”赵勇激动地握着宋兴华的手,“我们县大队早就想有自己的炮兵了,可就是缺人缺技术啊!”
“赵大队长客气了,”宋兴华笑着说,“咱们都是抗日的队伍,理应互相帮助。
我这里有个想法,或许能让你们的掷弹筒发挥更大的作用。
”
宋兴华借鉴了自己重生前看过的一些抗战小说中的思路,打算给掷弹筒加上一个木质支架,上面装上标尺和三角仪,再制作出一份参数表。
参数表上只标注500米、400米、300米、250米、200米、150米、100米这7个射程参数,每个参数对应一个卡尺数据和一个角度数值。
这样一来,掷弹筒就可以像迫击炮那样使用,新兵只要熟记参数表,就能打得很准。
之前战斗缴获的掷弹筒,宋兴华都让给了县大队,现在县大队一共有8具掷弹筒。
宋兴华打算利用这8举掷弹筒,帮县大队组建一个小炮排。
说干就干,宋兴华立刻找到了县大队驻地附近一位名叫王木匠的老木匠。
王木匠是当地有名的能工巧匠,手艺精湛,据说没有他做不出来的东西。
宋兴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王木匠,详细描述了木质支架的结构和尺寸。
王木匠听得很认真,时不时点点头,还拿起尺子在地上比划着。
“宋连长,你这个想法真是太妙了!”王木匠听完,忍不住赞叹道,“虽然听起来复杂,但原理并不难,我应该能做出来。
”
果然,没过多久,王木匠就拿着一个精致的木质支架来到了宋兴华面前。
这个支架完全按照宋兴华的要求制作,标尺和三角仪安装得恰到好处,看起来十分专业。
更让宋兴华惊喜的是,王木匠还对支架做了一些优化。
他给掷弹筒加了一个轮齿卡槽,每个卡槽对应一个射程角度,这样一来,新手操作起来就更加方便快捷了。
“王师傅,您真是太厉害了!”宋兴华看着这个优化后的支架,由衷地赞叹道。
“宋连长过奖了,”王木匠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能为抗日出一份力,是我应该做的。
”
有了合适的支架,宋兴华又指导县大队的战士们制作了参数表。
然后,他将8具掷弹筒和支架分发给战士们,组建了小炮排。
与日军不同的是,宋兴华采用的是两人一组的编制,一个人携带掷弹筒,一个人携带支架,这样可以提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