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气核渐稳控精微(2/3)
这是一个相当专业且深入的问题,显然不是随口一问。
林雪是在试探,试探步高峰的思维深度,或许,也在试探他是否真的只是“运气好”或者“思维活跃”。
步高峰心中瞬间闪过数个念头。
藏拙?还是适当展现?藏拙可能显得心虚,过度展现则可能引来更深的探究。
他需要给出一个既体现一定水平,又不至于太过惊世骇俗的回答。
他略作沉吟,组织语言道:“林雪同学这个问题很专业。
我个人的浅见是,或许不必执着于寻找一个‘万能’的催化场参数。
可以考虑引入一种……‘自适应共振’的概念。
”他一边说,一边在脑海中飞速结合自身操控气流的经验进行类比。
“假设这个催化场并非固定频率,而是能够根据目标能量场的实时状态,进行微小的、动态的频率调整,就像……音叉寻找共振点一样。
”他用手比划了一个频率变化的动作,“让催化场始终处于与目标场最‘契合’的共振边缘,这样或许能用最小的能量代价,撬动最大的耦合效果。
当然,这需要对目标场进行极其精密的实时监测和反馈控制,实现起来难度很大,更多是理论上的猜想。
”
步高峰的回答,再次巧妙地将一个看似高深的问题,拉回到了“精微控制”和“动态反馈”的层面。
这既符合物理学原理(自适应控制理论),又隐隐契合了他通过气感精细操控能量的本质体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雪听完,清冷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亮光。
她没有立刻评价,而是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快速演算起来。
片刻后,她停下笔,抬头看向步高峰,目光中的探究之色更浓,但似乎少了几分审视,多了几分遇到同道中人的认可。
“自适应共振……动态反馈……”她低声重复了一遍,随即点了点头,“这个思路……很有启发性。
虽然实现困难,但理论上确实提供了一条绕过传统能量堆砌思路的新路径。
步高峰同学,你的想象力和对问题本质的把握,令人印象深刻。
”这一次,她的称赞显得真诚了许多。
“林雪同学过奖了,只是些不成熟的想法。
”步高峰谦逊地笑了笑。
“不必过谦。
”林雪合上笔记本,似乎做出了某个决定,“我最近在参与一个关于‘异常能量波动探测与溯源’的课外研究小组,由能源学院的马教授指导。
小组目前正缺像你这样思维活跃、不拘泥于常规的成员。
有兴趣了解一下吗?”
异常能量波动探测与溯源?
步高峰心中猛地一跳!这几乎就是冲着他来的!难道自己的活动已经引起了官方层面的注意?还是巧合?
他强行压下心中的波澜,脸上露出适当的惊讶和兴趣:“哦?听起来很有意思。
不过,我基础还比较薄弱,怕拖大家后腿。
”
“小组看重的是思路和潜力。
”林雪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马教授是领域内的权威,能接触到很多前沿的设备和未公开数据。
如果你感兴趣,下周一下午三点,能源楼703实验室有次小组讨论会,你可以来旁听。
”
这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加入这样的研究小组,无疑能让他接触到更核心的知识和技术,甚至可能借助官方资源来“合法”地研究自身能量。
但同样,这也意味着他将置身于更专业的目光之下,暴露的风险呈指数级上升。
“谢谢林雪同学的邀请,我会认真考虑的。
”步高峰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拒绝,给出了一个稳妥的回应。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