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寒冷冬日的阳光(1/3)
大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应天府内处处张灯结彩,大红的灯笼高悬在大街小巷,寒冷的天气并没有降低人们喜悦的人情,喜庆的氛围弥漫在整座城池。
应天府的宫殿前,宽阔的广场被打扫得一尘不染,地面铺就的石板泛着冷硬的光。
李善长、徐达等一众文臣武将身着崭新的朝服,神色庄重地齐聚在此,他们目光热切地望向宫殿台阶之上,那里即将见证一个改变天下格局的时刻。
朱元璋在众人的期盼中,稳步迈出宫殿。
他身姿挺拔,虽穿着的不是那象征帝王的冕服,可一身王袍加身,愈发衬出他的威严气势。
他面庞坚毅,深邃的双眸仿若能洞悉世间一切,每一步都沉稳有力,带着与生俱来的自信。
李善长作为文臣之首,率先跨出一步,双手高高捧着用锦缎包裹的王印,其上“吴王之印”四字熠熠生辉。
他恭敬地跪在朱元璋面前,声音饱含着激动与尊崇,大声说道:“主公,历经多年南征北战,您带领我等屡建奇功,如今势力日盛,实乃天命所归。
臣等恳请主公即吴王位,以安天下民心,引领我等开创千秋霸业!”
紧接着,徐达等武将也整齐跪地,铠甲碰撞发出清脆声响,他们齐声高呼:“恳请主公即吴王位!”此起彼伏的呼声,仿若滚滚浪潮,在广场上空久久回荡。
朱元璋面上先是闪过一丝谦逊,目光缓缓扫过跪地的众人,开口推辞道:“诸位兄弟的心意,咱明白。
可如今大业未竟,天下尚未太平,咱岂敢妄自尊大,称王之举,还需从长计议。
”
然而,群臣怎会轻易放弃。
李善长再度叩首,言辞恳切地说:“主公,如今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百姓渴望明主。
您心怀苍生,广施仁义,又屡战屡胜,已得民心。
此时称王,正是顺应天时、民心所向,万望主公应允!”
众人纷纷附和,呼声愈发高涨。
朱元璋见此情形,微微点头,做出一副勉为其难的样子,说道:“既然诸位如此坚持,咱若再推辞,反倒显得不识大体。
那咱就恭敬不如从命!”
此言一出,广场上瞬间爆发出一阵欢呼。
朱元璋上前,从李善长手中接过王印,高高举起。
阳光洒下,王印反射出耀眼光芒,恰似一颗新星在应天府上空升起。
随后,朱元璋转身面向众人,声音洪亮地宣布:“今日,咱承蒙诸位兄弟抬爱,即吴王位。
自此刻起,定当不负众望,带领大家扫平四海,结束乱世,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太平日子!”
话音刚落,又是一阵震耳欲聋的欢呼。
朱元璋接着宣布任命:“今日封李善长为右相国,总理百官政务;徐达为左相国,统领军事要务;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辅佐左右,刘基为太史令。
”被点到名的众人依次上前谢恩,脸上满是荣耀与自豪。
朱元璋目光坚毅,又看向身边年仅十岁的长子朱标,宣布道:“立咱的儿子朱标为吴王世子,此乃西吴未来之希望!”朱标虽年纪尚小,可面对这般庄重场合,毫不怯场,恭恭敬敬地向父亲行礼。
为与张士诚在隆平府(今江苏省苏州市)建立的同名政权相区别,故称西吴。
张士诚称为东吴。
尽管朱元璋已自立为王,可行事依旧谨慎。
他依旧奉小明王韩林儿为帝,对外发布命令时,用的是“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表面上仍以小明王臣属的身份自居。
随后众人步至吴王宫内议事殿,朱元璋端坐上首,阶下依次坐着徐达、汤和、李善长、常遇春、刘基。
此时陈友谅已在去年鄱阳湖大战中殒命,仅剩其子陈理困守武昌,气数将尽,不足为患。
眼下朱元璋的劲敌,便是占据平江(今江苏苏州)的张士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