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初到省医 古城门下的誓言(2/3)
很大啊。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墨挺直腰板:“主任,我有心理准备。
我相信中医有独特价值。
”
“好!”李主任满意地点点头,“保持这份信念。
你先跟诊学习,下周开始独立接诊。
今天王副主任上门诊,你去帮忙吧。
”
陈墨正要离开,李主任又叫住他:“对了,医院规定中医科医生也要轮转学习西医知识,下个月你要去急诊科轮转一个月。
”
这个消息让陈墨有些意外,但他很快回应:“明白了,我会好好学习的。
”
中医科门诊室内,一位四十多岁、面色严肃的医生正在为病人把脉。
见陈墨进来,他微微颔首,示意他在旁边观察。
“王主任好,我是新来的陈墨,李主任让我来跟您学习。
”陈墨小声自我介绍。
王副主任头也不抬:“嗯,先看着,别出声。
”
陈墨安静地站在一旁,观察王主任诊病。
这位病人是位老年女性,主诉失眠、心悸。
王主任问诊详细,舌苔、脉象检查一丝不苟。
“心脾两虚,肝郁化火。
”王主任诊断道,随后开出处方:归脾汤加减。
他边写边向陈墨解释:“老年失眠多与心脾相关,但要注意鉴别肝郁和阴虚火旺的区别。
”
陈墨认真点头,在大学里他学过这些理论,但亲眼见证临床辨证还是让他兴奋不已。
一下午时间,陈墨观摩了二十多位病人的诊治过程。
王主任话不多,但关键处会提点几句。
临近下班时,他才对陈墨有了些许笑容:
“理论基础不错,反应也快。
不过临床比书本复杂得多,同样的病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各异。
明天你试着问诊几个简单病例。
”
下班后,陈墨在医院附近租到了一间小小的地下室。
安置好行李,他迫不及待地穿上白大褂,站在唯一的镜子前。
镜中的年轻人身材清瘦,面容普通,但一双眼睛格外明亮,透着农村孩子特有的韧劲和对未来的期待。
夜幕降临,陈墨再次来到古城墙下。
华灯初上,城墙被灯光勾勒出雄伟的轮廓。
他抚摸着粗糙的墙砖,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历史的脉搏。
“我会在这里扎根,让中医发扬光大。
”陈墨轻声自语,目光坚定。
他不知道的是,此刻城墙另一侧,一位白发老翁正捂着胸口缓缓倒下。
更不知道,几分钟后,他将面临职业生涯第一次真正的考验......
夜色中的古城墙巍然耸立,见证着又一个年轻人为理想许下的誓言。
陈墨深吸一口充满历史气息的空气,转身走向他在西安的临时住所。
街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正如他面前漫长而未知的医途。
回到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陈墨打开木箱,小心翼翼地取出那些边角磨损的医书,在仅有的一张小桌上整齐摆开。
昏暗的灯光下,他翻开《黄帝内经》,重温起“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段开篇语。
这些文字他早已烂熟于心,但每次重读都有新的体会。
“咚、咚、咚。
”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沉思。
陈墨有些诧异,他在西安举目无亲,谁会来找他?开门后,外面站着一位六十多岁、衣着朴素的大妈。
“你是省医院新来的医生吧?”大妈操着浓重的西安口音,“我住隔壁单元,听说有医生搬来了,想请你帮个忙。
”
陈墨连忙请老人进屋。
大妈自称姓刘,儿子患有严重的湿疹,多年求医无效,听说新来了医生,特地来求助。
“刘大妈,我今天刚报到,还没正式接诊。
”陈墨有些为难,“而且我是中医,您儿子可能更需要皮肤科专家。
”
“中医好呀!”刘大妈眼睛一亮,“西医我们看遍了,都没用。
你就帮忙看看吧,死马当活马医。
”
面对老人期盼的眼神,陈墨不忍拒绝。
他带上简易的诊断工具,随刘大妈来到她家。
刘大妈的儿子四十多岁,双臂和面部长满红斑,有些部位已经溃烂流液,痛苦不堪。
陈墨仔细检查了皮损情况,舌苔黄腻,脉滑数。
“这是湿热内蕴,外发肌肤。
”陈墨诊断道,“病程多久了?”
“十多年了,越来越重。
”患者有气无力地说。
陈墨沉思片刻:“我建议内服清热祛湿汤,外用黄柏、苦参煎水湿敷。
不过最好还是去医院做个全面检查。
”
刘大妈却坚持要陈墨开方:“你就开个方子吧,我们信你!”
面对这份突如其来的信任,陈墨既感动又压力巨大。
他谨慎地开出了一个相对温和的方子,并再三强调如果三天内不见好转必须去医院。
回到自己的小屋,陈墨心潮澎湃。
第一天到西安,就有人找他看病,这是对他莫大的信任。
他连夜查阅更多湿疹治疗的案例,调整了方剂的配伍细节,准备第二天再去看望患者。
这一夜,陈墨睡得不安稳,梦中全是药方和病患的面容。
天刚蒙蒙亮,他就起床再次来到城墙下。
晨光中的古城墙庄重肃穆,护城河边已有晨练的老人。
“年轻人,起得真早。
”一位正在打太极的老者向他打招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