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西医融合之道之主任的教诲(1/3)
清晨七点半,省医院中医科示教室已经坐满了人。
今天是实习生正式上岗前的最后一次集中培训,科室主任李建平将亲自讲解实习流程和要求。
陈墨提前十五分钟就到了,选了第一排靠中间的位置。
他打开崭新的笔记本,将钢笔整齐地放在右侧。
这个习惯从大学保持至今,五年来已经记满了十几本笔记。
李梦瑶和王嫣然结伴而来,坐在陈墨旁边。
孙小军则踩着点进入教室,身着价格不菲的休闲装,与周围清一色的白大褂形成鲜明对比。
他扫了一眼前排所剩无几的位置,不情愿地在陈墨旁边坐下。
“这么早。
”孙小军小声嘀咕,掏出最新款的智能手机随意摆弄着。
八点整,李建平主任准时步入教室。
他今天穿着熨烫平整的白大褂,胸前别着“陕西省名中医”的徽章,步伐稳健,神态肃穆。
“各位同学,早上好。
”李主任的声音洪亮而富有磁性,“首先,我代表省医院中医科,欢迎四位优秀的年轻同仁加入我们的团队。
”
简单的开场白后,李主任直接切入正题:“在开始介绍实习安排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你们看来,中医在现代医院体系中的定位是什么?”
李梦瑶率先举手:“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应该在现代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
王嫣然补充道:“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慢性病管理和预防保健方面有独特优势。
”
孙小军不甘示弱:“中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方法验证中医的有效性,去伪存真。
”
李主任点头不语,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陈墨:“陈墨,你的看法呢?”
陈墨稍作思考,沉稳地回答:“我认为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如同人的左右手,缺一不可。
在现代医院体系中,中医不应孤立存在,而应与西医形成互补。
比如急诊创伤首选西医,而慢性病调理、康复治疗则可发挥中医优势。
关键在于建立中西医深度融合的诊疗模式,而非简单叠加。
”
李主任眼中闪过赞许之色:“说得很好。
这正是我们省医院中医科一直倡导的理念——中西医结合,不是谁替代谁,而是取长补短,共同为患者服务。
”
他打开投影仪,屏幕上显示出实习流程安排:“接下来六个月,你们将经历四个阶段的培训...”
陈墨迅速记录,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他注意到省医院的实习安排与大学教学医院有很大不同:除了常规的中医门诊和病房轮转,还包括西医科室轮岗、疑难病例讨论会、科研方法培训等模块。
“特别要强调的是,”李主任放大屏幕上的轮转表,“第二个月,你们将分别前往急诊科、内科和影像科进行轮转学习。
这不是要让你们变成西医,而是帮助大家了解现代医学的诊断思路和技术手段,从而更好地实现中西医结合。
”
孙小军突然举手提问:“主任,我认为中医医生应该专注于提升中医技能。
把时间花在学习西医上,会不会本末倒置?”
李主任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如果你接诊一位心悸患者,脉象显示心阳不足,但患者突然出现剧烈胸痛并向左肩放射,你会怎么做?”
孙小军愣了一下:“我会...按胸痹辨证论治,可能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
“但如果这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兆呢?”李主任严肃地问,“不懂得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检查,不会识别心梗典型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