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燕大历史系研究生公寓的灯光依旧亮着。
李明远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指尖划过《明季北略》泛黄的纸页,目光最终定格在“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那一段记载上。
窗外电闪雷鸣,豆大的雨点疯狂砸在玻璃上,伴随着突如其来的狂风,将窗外的梧桐树吹得东倒西歪,像是在为三百多年前那段改写华夏命运的历史发出无声的悲鸣。
作为研究明末清初史的狂热爱好者,李明远已经为他的硕士毕业论文《山海关战役前后的权力博弈与历史走向》熬了整整一周。
桌上堆满了史料典籍,从《清史稿》《崇祯长编》到民间野史笔记,密密麻麻的批注爬满了书页margins,字里行间都透着他对这段历史的惋惜与思考。
尤其是对吴三桂这个争议性人物,他始终无法认同“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片面解读,在他看来,这位手握三万关宁铁骑的山海关总兵,更像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悲剧英雄——一边是刚攻破北京、崇祯自缢的李自成大顺军,一边是虎视眈眈、欲问鼎中原的多尔衮清军,夹在中间的吴三桂,似乎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无解的死局。
“若我是吴三桂,绝不可能引清入关!”李明远对着电脑屏幕上的战役地图喃喃自语,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山海关地势险要,关宁铁骑战力冠绝天下,只要联合南明、稳住民心,未必不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何苦引狼入室,落得千古骂名……”
他越想越投入,起身去接热水时,不小心撞到了桌角,桌上的古籍散落一地。
弯腰去捡时,视线无意间扫过一本祖传的线装《吴三桂传》——这是他爷爷临终前交给她的遗物,据说源自清代民间抄本,上面记载了不少正史中未见的细节。
书页被雨水打湿的边角有些破损,李明远小心翼翼地将其拾起,指尖刚触碰到“山海关”三个字,窗外突然一道惨白的闪电划破夜空,紧接着是震耳欲聋的雷鸣,整栋公寓楼瞬间陷入黑暗。
“该死,又停电了!”李明远咒骂一声,摸索着去拿手机手电筒,却没注意到手中的《吴三桂传》被闪电映照出诡异的金光。
电流似乎顺着书页蔓延到他的指尖,一阵剧烈的麻痹感瞬间席卷全身,他只觉得天旋地转,耳边仿佛响起无数嘈杂的声音——有金戈铁马的厮杀声,有士兵的呐喊声,还有人在焦急地呼喊着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
“将军!将军您醒醒!”
“总兵大人,您可不能出事啊,山海关不能没有您!”
混乱的呼喊声像是隔着一层厚重的屏障,模糊又真切。
李明远费力地睁开眼睛,刺目的阳光让他下意识地眯起了眼,鼻尖萦绕着一股浓郁的血腥味与硝烟味,完全取代了公寓里淡淡的墨香。
他发现自己正躺在一张铺着虎皮的木床上,身上盖着厚重的锦被,锦被上绣着狰狞的猛虎图案,触感粗糙却异常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