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魔音动芳心(2/3)
雨的调调拉出来,再把“心声”啊、“意境”啊这些玄乎的概念往上一套,说不定又能蒙混过关!为了看一眼陈圆圆,拼了!
于是,在一个华灯初上的夜晚,王鼎抱着乐坊提供的二胡,如同壮士赴死般,踏入了装饰典雅、丝竹管弦之声隐隐传来的金陵乐坊。
乐坊内早已座无虚席。
除了“清音社”的那些乐师、名士(其中不少面孔在之前的诗会上见过),还有一些衣着华贵、气度不凡的男女,显然是南京城里的达官显贵和风流名士。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香料、茶水和期待的气息。
王鼎被引到堂中稍前的位置坐下,感觉四周投来的目光如同探照灯,让他浑身不自在。
他偷偷环视,并未看到传说中陈圆圆的身影,心里不免有些失望,又暗自松了口气——没来也好,省得露怯。
“清音社”的社长,那位致仕的老礼部官员,说了些欢迎的客套话,便将目光投向王鼎:“久闻王先生二胡妙音,独步江北,今日得聆,实乃我等耳福。
便请先生一展绝艺,让我等感受神曲的境界,如何?”
堂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王鼎……和他怀里那把其貌不扬的二胡上。
王鼎深吸一口气,心里默念“我是阿炳,我是瞎子,我看不见他们……”,然后硬着头皮,将二胡架在腿上,调整了一下姿势,闭上了眼睛。
“吱嘎——”
第一个音出来,就带着点干涩和不准。
几位老乐师不易察觉地皱了皱眉,互相交换了一个“果然如此”的眼神。
就这?连最基本的音准都……
然而,王鼎摒弃杂念,开始沉浸在自己理解的《二泉映月》的旋律里。
他技法生疏,运弓僵硬,按弦的手指也远谈不上灵活,甚至有几个音明显跑了调。
但是,那乐曲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的悲怆感和叙事性,那如泣如诉、婉转低回的旋律框架,却顽强地透过他粗糙的技艺,一点点弥漫开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起初是细微的泉涌,带着试探性的哀伤;继而如月光铺洒,清冷而寂寥;接着是情绪的涌动,是命运的叩问,是坎坷人生的悲鸣与不甘……王鼎拉得投入,额角甚至渗出了细汗,他完全是在靠感觉和记忆在支撑,将自己代入那种盲人艺术家对命运不公的控诉与对美好月光的向往之中。
堂内起初还有些细微的骚动和窃窃私语,但随着乐曲的推进,那些声音渐渐消失了。
乐师们脸上的轻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惊讶和逐渐沉浸其中的专注。
他们发现,尽管王鼎的演奏技巧堪称“灾难”,但这曲子的旋律本身,却拥有一种直击灵魂的力量!那是一种他们从未接触过的音乐语言,不追求繁复的技巧炫耀,而是用一种极其朴素甚至笨拙的方式,倾诉着最深沉的痛苦与最执着的坚韧。
就在乐曲进入最为悲怆激昂的段落时,乐坊二楼的珠帘后,不知何时,悄然出现了一道窈窕的身影。
那是一个身着淡雅衣裙的女子,面上覆着一层轻纱,只露出一双秋水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