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开局献祭了全世界的蚊子> 第24章 压力熔炉的冷却——“高考工厂”的温情转向
第24章 压力熔炉的冷却——“高考工厂”的温情转向(2/3)
得,那表格上透出的不是效率,而是一种让人心头发紧的窒息感。
鬼使神差地,他拿起红笔,划掉了那个“随堂小测”的提议,反而在下方批注:晚自习后增加半小时自由活动时间,熄灯时间不变。
写完后,他自己都愣了一下,但那股烦躁感却奇异地消散了。
他长舒一口气,觉得这样似乎“顺眼”多了。
高三教学楼,一位以严厉着称的班主任正准备在班级群里点名批评几个这次月考退步明显的学生。
尖刻的措辞已经打好了腹稿:“别人都在进步,你们是在梦游吗?离高考还有几天自己心里没数?对得起谁?”但当他手指即将触碰到发送键时,脑海里浮现的却是那几个学生在考后憔悴的面庞。
一股难以言喻的疲惫感让他瞬间失去了所有斥责的欲望。
他删掉了那段话,沉默了许久,重新打出了一行字:“这次没考好的同学别灰心,总结经验最重要。
有问题的随时来办公室找我,我们一起分析。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与此同时,许多科任老师在备课时,开始不自觉地思考如何让课堂变得更有趣,而不是单纯地重复知识点;走廊上巡查的教导主任,看到两个学生在课间小声说笑,习惯性地想上前呵斥,脚步却顿住了,最终只是摇摇头,转身走开。
变化在学生群体中最为明显。
他们依然在埋头苦读,桌上的试卷依然堆积如山,但那种“一步踏错,万劫不复”的巨大恐惧感,像笼罩在心头的乌云,悄然变淡了。
晚自习的课间,走廊里开始出现了三三两两的低声说笑,那笑声真实而轻松,不再是过去那种压抑后的短暂宣泄。
宿舍里,因为过度焦虑而彻夜难眠的人数,似乎在一夜之间减少了。
第二天课堂上,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竟然举手问了一个在他自己看来有些“愚蠢”的基础问题。
老师没有不耐烦,反而耐心地进行了解答。
甚至远方的家长也受到了这股涟漪的影响。
一位母亲在给儿子打电话时,习惯性地开口就问:“这次考了多少名?”,但话到嘴边,却变成了:“最近是不是又瘦了?学习别太累,注意身体。
”电话那头的儿子愣住了,半天没说话,电话这头的母亲也觉得自己的转变有些突然,但心中却感到一阵久违的轻松。
无形的枷锁正在被悄然解开。
凌笑的车内,系统的提示音终于响起,带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检测到目标区域压力指数已由P1(极端)下降至P3(偏高但可控)合理阈值。
抽象负面精神场消除完成。
开始结算奖励……
奖励结算:强化点+2,200,000点。
获得特殊技能:【氛围调和(区域性)】。
【氛围调和(区域性)】:可主动激发,小幅影响自身周围(半径500米)群体的集体情绪氛围,能在一定程度上平复躁动、缓解恐慌、或提振低迷士气。
每次激发需消耗精神力。
总点数更新:4,813,500+2,200,000=7,013,500点。
净赚一百万点,还附赠一个实用的新技能。
凌笑缓缓睁开眼,嘴角勾起一抹微笑。
他知道,自己做对了。
接下来的几周,一场静悄悄的变革在这所“高考工厂”内部发酵。
师生们都敏锐地感觉到,学校的氛围变了,变得更“有人情味”了。
学习的痛苦感降低,但奇怪的是,整体成绩并未出现预想中的下滑,反而因为学生心态更趋于健康稳定,在几次联考中,高分段学生的发挥甚至比以往更加出色。
最先察觉到这种深层异常的,是校外的观察者。
一位长期关注应试教育的社会学者在自己的专栏中发表了一篇引起热议的文章,标题是《XX中学悄然转型:是教育理念的自觉回归,还是未知因素的影响?
》。
随后,各大媒体的报道基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