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惊涛初起——曙光之名与暗处的目光(1/3)
结果,在信息时代,是无法被真正掩盖的。
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第一颗石子,涟漪的扩散远比想象中迅猛。
最先嗅到血腥味的,是资本的猎犬——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财经自媒体,以一篇《神秘“曙光”横空出世,五千亿天量资金搅动慈善江湖》的深度报道,打响了引爆舆论的第一枪。
文章并未探究到资金的真正来源,只是基于公开的工商注册信息和一笔无法被隐藏的银行转账凭证,做出了大胆而惊悚的推测。
五千亿,这个数字本身就具备了病毒式传播的一切要素。
它像一枚深水炸弹,瞬间在金融圈和创投界炸开了锅。
然而,这仅仅是前奏。
当地方主流媒体,为了报道本地的民生工程,将镜头对准了那个正在热火朝天施工的“飞锁变通途”项目时,真正的风暴才席卷而来。
报道中,记者以惊叹的口吻详细介绍了“曙光基金会”那堪称“绝对透明”的运作模式——每一笔支出,每一份合同,甚至每一位工人的薪资发放记录,都能在其官网上通过一个简洁的查询系统实时追踪。
如果说五千亿是引人咋舌的噱头,那么这种近乎于将自身置于聚光灯下裸奔的透明度,则彻底击中了公众内心最柔软、也最敏感的神经。
一时间,全网沸腾。
“这他妈才是真正的慈善!我哭死!”
“查了,官网真的能查到每一分钱的去向,连施工队买了几车水泥都清清楚楚!这技术力也太恐怖了!”
“曙光基金会?这是希望之光啊!求求你们来我们这儿修桥吧!”
无数的赞誉和惊叹如同潮水般涌来,将“曙光基金会”这个名字推上了所有社交媒体热搜榜的顶端。
基金会的官方网站,那个由苏雯亲手构建的、理论上足以承受千万级并发访问的查询系统,在上线不到三小时内,便被热情到近乎疯狂的网民们硬生生挤到数次崩溃。
国内的狂欢,迅速跨越了国界。
国际主流媒体纷纷以“慈善界的核弹”、“来自东方的透明奇迹”等标题进行了大篇幅报道,无数分析师和评论员都在猜测,这背后究竟是哪个不为人知的超级财团,还是某个行事风格迥异的隐秘组织,竟能以如此颠覆性的方式重塑慈善事业的规则。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传统公益机构的集体失声。
面对“曙光”这面无可挑剔的镜子,它们过往所有的模糊、低效和被诟病之处都显得无比刺眼。
一些机构选择沉默,一些公开表示欢迎并要学习其先进模式,而更多的,则是在暗地里,用最刻薄的语言质疑其资金来源的合法性与这种烧钱模式的可持续性。
房车内,与外界的喧嚣隔绝,一片冷静。
苏雯坐在办公区,她面前并非实体屏幕,而是由微型投影仪投射在空气中的三块巨大虚拟光幕。
左侧的光幕上,是全球舆论热度的实时地图,代表着正向情绪的暖色调几乎覆盖了整个东亚,并向欧美地区辐射;中间的光幕,数据流如瀑布般滚落,那是经过筛选和分类后的关键信息;右侧,则是对网络上各种潜在风险进行追踪的蛛网图。
她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轻盈跳跃,仿佛一位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
“凌笑,”她头也不抬,声音清脆而沉稳,“舆论沸腾,97%为正面情绪,公众的核心期待已经从‘这笔钱从哪来’转向‘下一个项目是什么’。
传统公益机构的压力巨大,有三家已经开始模仿我们的信息公开格式,但效果不佳。
”
她顿了顿,将一串数据高亮显示,“我建议,在四十八小时内,由基金会CEO发布第一期‘飞锁变通途’项目的详细进度报告,用最直观的工程数据和影像资料回应公众期待,进一步巩固‘透明’和‘高效’的标签。
”
凌笑坐在她对面的沙发上,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