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捷报传,良缘结(1/3)
昏黄的油灯下,母亲正在做着缝补着衣服,陈孝斌在姐夫家找了一本《三国演义》,津津有味地在灯下看起来。
他看了一会,突然放下书,心里像揣了只兔子,七上八下的。
昨天在城门口看见县里贴的征民兵红榜,像一颗火星子,“噗”地一下点燃了他心里头一直没处搁的热血。
“娘,我想去报名。
”陈孝斌的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日本人都打到家门口了,咱不能总躲在后面。
我虽曾是个唱戏的,又是个推拿的,但我也是个堂堂的中国人!我这双手,不光能唱戏推拿,也能拿枪杆子!”
娘手里的针线“啪嗒”掉在了炕上,她看着儿子年轻而执拗的脸庞,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叹了口气。
“孝斌啊,娘知道你心善,也有血性。
可打仗不是唱戏,是要死人的啊!你爹走得早,你姐嫁人了,娘就你这么一个儿子……”说着,眼圈就红了。
“娘!”陈孝斌上前一步,握住母亲粗糙的手,“正因为爹走得早,您拉扯我不容易,我才更不能让小鬼子欺负到咱们头上来!”
“您放心,我学过几年把式,推拿也练得手上有劲儿,我不会轻易出事的。
等把鬼子打跑了,我就回来给您养老,还接着给人推拿,唱戏给您听!”
他看着母亲,眼神里充满了恳求与决心。
娘看着儿子眼中那从未有过的光彩,那是一种被理想和爱国情怀点燃的光芒。
她沉默了许久,终于缓缓点了点头,用手背擦了擦眼角:“罢了,娘懂你。
你长大了,有自己的主意了。
要去,就去吧!只是……只是要照顾好自己,娘在家等你回来。
”
“哎!娘!”陈孝斌激动地叫了一声,眼眶也热了。
就在这时,门帘一挑,一个清脆的声音传来:“孝斌哥,伯母!”
进来的是英子,这姑娘性子大咧、爽朗,一双大眼睛总是忽闪忽闪的,透着机灵劲儿。
“英子啊,快进来坐。
”陈母连忙招呼。
英子却没坐,她脸上带着一种少见的庄重和兴奋,扬了扬手里的一个红袖章,上面用黄线绣着“县妇女抗敌协会”几个字。
“伯母,孝斌哥,我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报名参加县妇女抗敌协会了!以后,我也要为打鬼子出一份力!”英子的声音清脆响亮。
陈孝斌一愣:“妇女抗敌协会?英子,你……”
“怎么了?”英子瞪起大眼睛,“只许你们男人去当兵打鬼子,我们女人就只能在家待着吗?我们妇女抗敌协会,要组织妇女们做军鞋、筹军粮、搞宣传,一样能上前线,支援抗日!”
陈母听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英子这丫头,有志气!好,好!”
英子看了看陈孝斌,又看了看伯母微红的眼眶,大致猜到了刚才发生了什么,她走到孝斌哥身边,拍了拍他的胳膊:“孝斌哥,我猜,你也报名参军了吧?”
陈孝斌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点了点头:“嗯,跟娘商量好了。
”
“好样的!孝斌哥!”英子眼睛一亮,“那以后,你在前线打鬼子,我在后方支援你!咱们一个拿枪,一个拿针线,一起把小鬼子赶出中国去!”
“对!一起把鬼子赶出去!”陈孝斌被英子的情绪感染,也大声说道。
昏黄的油灯下,两代人,三颗火热的心,因为共同的敌人和共同的信念,紧紧地贴在了一起。
窗外,虽然夜色深沉,但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1938年3月,料峭的春寒尚未完全褪去,但台儿庄大捷的消息如同一声春雷,瞬间炸响在这座饱受战火威胁的北方小县城。
压抑了许久的人们仿佛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县城里到处是奔走相告的身影,平日里沉寂的街道此刻人声鼎沸,锣鼓声、鞭炮声、孩子们的欢呼声以及大人们激动的议论声交织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