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古代王朝屠村的败类16(3/3)
儿你就没回府,今儿再熬,身子该扛不住了。
”
“好。
”江锦辞应着,看着父母相携往内院走的背影。
江母走得慢,江父便刻意放慢脚步,手里还替她拿着那把蒲扇,灯笼的光晕把两人的影子拉长交叠在一起。
江锦辞转身往自己的院落走,晚风带着草木的清香拂过脸颊,心里忽然沉甸甸的,又暖融融的。
原来这乱世里最坚实的铠甲,从不是铁甲长矛,而是这一盏灯,一碗汤,还有家人盼归的眼神。
永康四十一年八月底,安定王协同辅佐江锦辞,挥师北上。
然!
邻近南岳州的城池竟是望风而降!
先是安远郡的城门在安定王大军抵达前便轰然洞开,守将带着官吏跪在道旁,捧着印信请降;
紧接着,云安、清河二郡亦效仿此举,百姓们自发提着茶水、干粮守在城门口,脸上的焦灼早已被雀跃取代。
三郡之地,竟未费一兵一卒便收入囊中。
“赵王万岁!江辅佐千岁!”
人群里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随即汇成震耳欲聋的欢呼。
那些捧着陶碗递水的百姓,望着赵虎麾下盔明甲亮的士兵,眼里闪烁着近乎贪婪的希望。
南岳州的百姓的好日子早已传遍天下,天下人皆知。
传言南岳州百姓日食三餐,夏天有单衣穿,料子薄得像蝉翼,太阳再毒也不觉得闷;
冬天家家户户有棉衣,棉花塞得厚实,冻不着老人孩子!
一个老农在人群中大喊,脖颈因过于用力而青筋暴起。
“前年就想带着全家去南岳州,可官府盘查得紧,愣是没走成!如今总算把你们盼来了!”
而“神农转世江辞”的传说,更是被流民们添油加醋,讲得神乎其神。
有人说他随手撒下的稻种,能让荒田长出金子般的谷穗;
有人说他画的水车图纸,能让旱地流出甘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还有人说他夜里会驾着祥云巡视田垄,凡他踏过的地方,杂草都能变成庄稼。
这些话传到邻近州郡,百姓们听得眼睛发亮。
尤其是那些被苛税逼得卖儿鬻女、被战火吓得流离失所的人,更是把南岳州当成了活菩萨居住的世外桃源。
是以当赵虎的大军北上,打出“安定王”的旗号时,沿途城池的百姓竟自发地涌上街头,捧着茶水、捧着刚蒸好的杂粮馍,对着甲胄鲜明的士兵们欢呼:“俺们早盼着安定王来了!”
一个豁了牙的老农,颤巍巍地捧着两个陶碗,不顾拦着他的军人,使劲往军队里挤:
“安定王、江辅佐尝尝!这是俺家最后一把面蒸的馍,知道你们要来,俺老婆子凌晨就起来发面了!”
他眼里的光,比南岳州的日光还要亮,“俺们不求别的,就想跟南岳州的百姓一样,一天能吃三顿饭,冬天有件棉衣穿……”
赵虎挥手让人接过那两碗温热的馍,接过后转身递给江锦辞一碗。
而江锦辞指尖触到粗糙的陶碗边缘,忽然觉得肩上的担子又沉了几分。
赵虎和江锦辞望着人群里那些熟悉的眼神,与当年初到晖阳府时,流民们眼中的光如出一辙。
心下欣喜之余,又对平定乱世掀翻永熙王朝多了几分把握。
他们这最初连搭台都缺少人手的队伍,如今已有了民心。
这乱世里最锋利的兵器从不是刀枪,而是百姓对安稳日子的渴望。
而他与江锦辞要做的,便是让这“日食三餐、夏有单衣、冬有棉絮”的日子,能铺到天下的每一个角落去。
赵虎拍着江锦辞的肩膀大笑着,望向远处连绵的田畴,忽然想起江锦辞曾说的“水能载舟”,此刻才算真正懂了其中滋味。
永康四十四年,安定王协江辅佐攻下由江九郡、坦洲郡、番阳郡、寒阳郡组成的呈州。
自此永熙王朝一半的土地掌握在了安定王的手中。
喜欢快穿:救世成神,但我是被迫的!请大家收藏:()快穿:救世成神,但我是被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