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家宴(2/3)
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殿内一片死寂。
李元吉张大了嘴,看向大哥的眼神充满了纯粹的崇拜。
李世民的脸色已经不能用难看来形容,那是一种极致的凝重与忌惮。
大哥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是足以改变长安力量对比的雄厚资本。
他带回来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庞大的、由异国情报和蛮族兵力构成的体系!
李建成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这才不慌不忙地给出了最终的答案:
“故而,儿此番归来,有两件事要办,其一便是儿已将这些年所探访的西域、岭南、辽东之山川地貌、风土人情、部落强弱,乃至可通之商路、可用之资源,悉数编纂成册。
”
说着,他从怀中取出一本书册,对着李渊,郑重一礼:
“此《四海图志》,便是儿献给阿耶,献给大唐的……归来之礼。
”
“彩,大彩!”
李渊闻言,高兴得见眉不见眼,抚掌大笑,洪亮的笑声震得殿宇梁柱似乎都在共鸣。
他看向李建成的目光,已不仅仅是父亲的欣慰,更是一位帝王对绝世瑰宝的灼热欣赏。
“好!好一个《四海图志》!此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伟业!大郎,你有此心,有此能,实乃大唐之福,朕心甚慰!”
李元吉听闻大哥有如此能耐,在一旁乐得手舞足蹈,快没个人样儿了,只觉得与有荣焉,恨不得立刻告诉全天下人他大哥有多厉害。
只有李世民,面上虽不见有什么变化,甚至还勉强自己随着父皇的笑意微微勾了勾嘴角,可一颗悬着的心,却随着李建成那平静而有力的发言,彻底沉入了冰冷的海底。
《四海图志》……
这哪里是一本书?这分明是一座无人可以逾越的丰碑,一道隔绝东宫的天堑!
大哥此举,看似不争,实则争的是万世之名,争的是国之基石的地位。
从此以后,满朝文武,乃至后世史书,该如何看待他李世民?即便他军功再盛,在大哥这“胸怀四海、奠基国策”的功业面前,都显得像是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匹夫之勇。
“对了,大郎,你方才说此番回来有两件事要办,这另一件?”
李渊身体不自觉地前倾,目光灼灼。
李建成开局便为国朝送上《四海图志》这般大礼,这让他愈发期待长子口中那“另一件事”。
殿内刚刚稍缓的气氛,也因皇帝这一问,再度紧绷起来。
李建成缓了缓,目光扫过凝神倾听的父亲与神色各异的弟弟,慢慢开口,声音沉稳而清晰,每一个字都敲在众人的心弦上:
“儿近几年虽远在岭南,但对边关局势,也多有关注。
”
他刻意顿了顿,让“边关局势”四个字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儿听闻突厥颉利欲要整兵南下,故而回朝献力!”
突厥南下?李世民心中更是一拧,一股寒意瞬间窜遍四肢百骸。
不对!
时间对不上!
国朝诸多臣工,遍布边关的斥候驿马,关于突厥颉利可汗大规模整兵、有异动迹象的密报,也是月余前才陆续报奏上来,汇集到他的案头与父皇的龙案。
可大哥呢?
大哥说他近几年身在岭南!从岭南到长安,就算是八百里加急,快马不休,绕过山川险阻,少说也得二十多天!这还不算他在路上可能有的耽搁。
那么,大哥口中这“听闻突厥颉利准备整兵南下”的消息,他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又是从哪里知道的?
一个可怕的推论在李世民脑中炸开:
要么,大哥在岭南时,就拥有了一条比朝廷官方驿报更迅捷、更精准的情报渠道!这条渠道,至少比朝廷快了十余日!
要么……他根本就不是从岭南直接回来的!他可能早就离开了岭南,甚至……他一直就在北方,在靠近边境的地方,冷眼旁观着突厥的动向,直到时机成熟,才选择在此刻现身!
但不管是哪种可能,都不是他李世民能够做到的,一股深沉的无力感混合着强烈的不甘,几乎要将他吞噬。
或许,这太子之位,他就不该想罢……
李渊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看向李建成的目光里,欣赏未退,却悄然混入了一丝前所未有的审视与凛然。
“大郎,”
李渊的声音放缓,带着一种不容错辨的探究。
“你这份为国之心,朕心甚慰。
只是……你远在岭南,对这北地边情,竟能知晓得如此迅捷?”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李建成身上,等待着他的回答。
“呵呵~”
李建成笑了笑,那笑声轻松自然,仿佛在谈论今天天气如何。
他迎着父亲审视和弟弟锐利的目光,从容不迫地开口:
“儿在岭南,为了养活麾下那些獠人,不得不做一些小生意。
手中商队,经常往返于突厥草原,以物易物。
”
他语气平淡,却让李世民的心跳漏了一拍。
商队!
一支能够自由进出突厥草原,甚至能察觉到军事异动的商队!这哪里是“小生意”?这分明是一张覆盖敌国的经济与情报网络!
小主,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