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主打陪伴(3/3)
股巨大的、现实的压力也瞬间笼罩了他。
如何应对?若准了,朝堂即刻瘫痪,天下震动!若不准,皇权威严何在?岂不是向世家低头?
一时间,朝堂上的氛围又凝固了,李建成不急不缓的慢慢打量,终于在跪着的官员当中看到了一个“熟人”,郑观音的一位堂叔。
好嘛,李建成此时也知道了这些人的身份——世家门阀!
怪不得这么有钢呢!
“陛下,臣弹劾太子欺辱臣公!”
所有人的目光“唰”地一下,从跪地的世家官员身上,瞬间转移到了那位如同青竹般挺直的谏官——魏征身上。
跪着的世家官员们,不少人眼中闪过一丝快意和期待。
他们没想到,第一个站出来正面攻击太子的,竟然是太子曾经的旧臣!
李世民瞳孔微缩,紧紧盯着魏征,试图从他脸上看出真正的意图。
长孙无忌捻着胡须的手顿住了,眉头深锁。
龙椅上的李渊,脸色更加阴沉,事态的发展已经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
而处于风暴中心的李建成,缓缓转过身,看向一脸正气、毫无畏惧的魏征。
他脸上没有众人预想中的愤怒或惊慌,反而露出一丝极淡的、近乎欣赏的复杂神色。
好一个魏征!
好一个“喷子”!
真特么高!
魏征不理会众人各异的目光,对着李渊,声音铿锵有力,句句如刀:
“太子殿下归朝伊始,不明政事,不恤老臣。
方才殿上,言语轻佻,行止乖张,以‘主打陪伴’之言戏辱国之栋梁!更逼得十余位老臣不堪受辱,乞骸骨归乡!此举,非仁君之相,非储君之道!岂不令天下士人寒心,令朝堂众臣齿冷?!”
他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站在了道德和礼法的制高点上,将李建成方才的举动定性为“欺辱臣公”,直接打击其执政的合法性和仁德基础。
魏征此刻弹劾太子,看似是不顾之前的君臣情谊,实则是施展了一手极其高明的政治平衡术:
首先给了五姓之臣台阶下:他以“太子失德”为由头,将世家被“羞辱”的焦点,转移到了太子个人的行为不当上,保全了世家大族的颜面,让他们“乞骸骨”的激烈举动有了一个可以转圜的理由。
其次给了皇帝李渊铺就台阶:李渊正被世家集体逼宫架在火上烤,魏征的弹劾等于递过来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惩罚太子,平息众怒。
这让皇帝既维护了权威(惩罚的是自己儿子),又化解了政治危机。
然后为自己博取了正直名声:在皇帝和所有朝臣面前,他展现了一个不畏储君、只认道理的诤臣形象,这对他未来的仕途和名声都是极大的加分项。
最后控制了事态规模:这件事被定性为“意气之争”、“储君失仪”,那就可大可小。
若是任由其发展为“皇权与门阀的对抗”,那才是真正的惊天动地。
魏征此举,等于给即将爆炸的火药桶插上了一根导气管,让其缓慢泄压。
两害相权取其轻。
相比于门阀世家被天下人唾骂,所带来坏处,以及世家与皇权对抗所导致的根本性动摇,暂时让太子受点委屈,简直是微不足道的代价。
所以,接下来,李渊只需要顺坡下驴。
果然,龙椅上的李渊,在经历了最初的震怒和权衡之后,脸色渐渐缓和下来。
他深深看了一眼跪地的魏征,又看了一眼那群依旧跪伏的世家官员,最后将目光落在挺身而立、神色平静的李建成身上。
“唉……”李渊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叹息,仿佛充满了无奈与失望。
“太子年轻气盛,久离朝堂,言语失当,冲撞老臣……确有不妥。
”
他顿了顿,做出了决断:
“然,魏爱卿所言亦有理。
太子,罚你于东宫禁足三日,闭门思过!《孝经》、《臣轨》各抄录十遍,细细体会为君为臣之道!”
这个惩罚,不痛不痒,禁足三日更像是给李建成放了三天不用上朝的假,抄书更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至于尔等……”
李渊看向那些世家官员,语气放缓,“爱卿们皆国之柱石,岂能因一时意气便轻言去留?太子已知错受罚,此事,就此作罢。
都平身吧。
”
皇帝给了台阶,世家们自然也不敢真的往死里得罪皇室,纷纷顺势谢恩,站了起来。
一场险些无法收拾的政治风暴,在魏征这“老投石车”一石好几鸟的精准一击下,消弭于无形。
表面上看,似乎是世家取得了胜利,太子吃了瘪。
但朝堂上不论文武,就连世家之人都看的明白,看似世家赢了,但实则却是输得彻底,满朝臣公没一个傻的,不聪明的也站不到这里。
太子轻飘飘的几句戏言,就逼得盘根错节的世家门阀需要动用“集体乞骸骨”和魏征“以弹劾为转圜”这样的终极手段才能勉强招架!
这位太子的杀伤力和搅局能力,实在是太可怕了!
李建成对着李渊躬身领罚,面色平静,无人能窥见他心中所想。
他的目光与魏征有过一瞬的交错。
李建成的眼中,则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仿佛看穿了一切的……笑意。
而魏征,依旧是一副刚正不阿的模样,但若仔细看去,他的嘴角微微上扬,似是对太子的回应。
喜欢穿越大唐,我是李建成?请大家收藏:()穿越大唐,我是李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