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上护我海疆,下安我民生(1/3)
龙国首都,燕京京郊西北部,龙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所。
下午5点,周日的研究所,除了研究人员在工作,没有人在办公大楼。
张晓东,一位刚拿到博士学位不久的年轻研究员,正揉着酸涩的眼睛,做着今天最后一项,也是最枯燥的工作——清理研究所的公共邮箱。
由于近期南极事件和龙国遭遇科技封锁事件,龙科院的邮箱被一群爱国民科塞满。
这个邮箱,理论上是面向社会各界收集科学建议的窗口,但实际上,99%的内容都是些民科的“颠覆性理论”、无聊的广告邮件,以及一些恶作剧。
清理它们,是每个新来的年轻研究员都逃不掉的“入门仪式”。
“永动机设计图……又是这个。
”张晓东熟练地将一封邮件拖进垃圾箱,打了个哈欠,端起桌上已经凉透的咖啡灌了一口。
苦涩的液体让他精神稍稍一振。
“还剩最后几封,搞定收工。
”他自言自语着,鼠标光标移动到下一封未读邮件上。
就在他准备像之前一样,看一眼标题就直接删除时,他的动作顿住了。
【南极之殇,北斗之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技术设计原理与设计图纸】
这个标题……有点不一样。
它没有寻常民科邮件的狂妄与无知,反而带着一种沉重的、史诗般的悲怆感。
“南极之殇”让他立刻联想到了多年前那艘在公海上被无理“检查”的“雪龙号”科考船,那是刻在每一个中国科技工作者心头的刺。
而“北斗之始”,则充满了开天辟地般的雄心。
“有点意思的恶作剧者。
”张晓东挑了挑眉,抱着一丝好奇,点了进去。
邮件的排版异常简洁、专业。
开篇便是对整个北斗系统框架性的高度概括,逻辑清晰,用词精准,毫无废话。
“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这人功课做得挺足啊。
”他一边看,一边在心里评价。
作为一个参与过国家二代导航系统预研项目的博士,他一眼就能看出,这些文字背后的理论功底,绝非普通军迷或爱好者能比。
他的表情渐渐从漫不经心,变得有些严肃起来。
他继续向下滚动,看到了“有源定位与无源定位兼容体制……三频信号民用开放设计……星间链路自主导航技术……”
这些名词,每一个都像一颗重磅炸弹,在他的脑海里轰然炸响!其中好几个,都是他们团队乃至整个龙国导航领域,正在攻关的、最前沿、最核心的难题!而在这份文档里,它们竟然被堂而皇之地列为系统的基础功能!
他迫不及待地往下翻,当看到其中关于“一种基于扩频码的快速捕获算法”的详细论述时,他整个人如遭雷击,僵在了原地。
这个算法……他们课题组的带头人,国内顶尖的李院士,带着十几名博士、博士后,花了整整三年,耗费了数千万的经费,也才刚刚摸到一点理论的边缘。
而这里,不仅给出了完整的数学模型,甚至连优化后的代码都一并附上!
这个算法的设计之精妙,思路之清奇,简直像是……像是来自未来的科技!
冷汗,瞬间从他的额头冒了出来。
他不是在看一份技术文档,他是在看一本“天书”!一本足以让龙国导航技术,一步跨越二十年的“天书”!
“假的……一定是假的,理论上可行,工程上一定有无法解决的BUG……”他喃喃自语,像是要说服自己,双手却不受控制地打开了另一个名为《原子钟与时间同步协议》的文件夹。
当他看到里面关于“新体制星载铷原子钟设计图纸”和“无主控站下放式时间同步算法”时,他最后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
他猛地从椅子上弹了起来,带倒了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