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档案室里的惊雷(3/3)
饿了,就啃一口报到时买的、已经发硬的面包;渴了,就喝一口档案室保温瓶里温吞的白开水。
当最后一笔落下,窗外已是晨曦微露。
李鸣风放下笔,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看着眼前这份洋洋洒洒近十页、凝聚了他一夜心血、结合了专业知识与重生视野的报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报告的最后,他没有署名,只是在右下角工整地写上了日期:2005年7月5日。
仅仅一天一夜!他完成了张为民口中需要“三天”的任务。
但这绝不是一份敷衍了事的初稿。
这是一份足以在县委常委会上引发讨论的报告,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
李鸣风小心地将报告装订好,连同原始数据摘要一起,放回那个绿色的文件夹里。
他整理好散乱的档案,将椅子推回原位,关掉那盏嗡嗡作响的日光灯。
推开档案室的门,清晨微凉的空气带着草木的清新扑面而来,驱散了熬夜的疲惫。
他拿着文件夹,步履沉稳地走向干部股办公室。
时间还很早,走廊里空无一人。
他将文件夹轻轻放在了股长张为民的办公桌正中央最显眼的位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做完这一切,他回到走廊尽头专为新人安排的、放着几张旧桌椅的临时休息区,拿起一份昨天的《千湖日报》,安静地坐了下来,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大约半个小时后,张为民夹着公文包,带着惯常的严肃表情走进了办公室。
他一眼就看到了自己桌上那个突兀地、端正地摆放着的绿色文件夹。
“嗯?”张为民眉头下意识地皱起,带着一丝被打扰的不悦。
他记得很清楚,昨天下午才把这个“小任务”交给李鸣风,满打满算才过了一夜加半个早上!这小子……是胡乱应付了事?还是遇到了困难想提前交差?
他带着审视和一丝不耐,拿起文件夹翻开。
目光扫过第一页的标题——《榆林县近五年新招录公务员(含选调生)队伍结构性分析及优化路径初探》。
这个标题就让张为民的眉头锁得更紧了,这架势……不像是个简单的数据整理啊。
他耐着性子往下看。
清晰的图表、详实的数据、一针见血的问题剖析……张为民脸上的不耐烦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浓的惊讶,甚至……是惊骇!
当他看到报告中关于“人才流失接近新招录四分之一”、“基层沦为跳板”、“专业错配严重制约发展”这些触目惊心的结论,以及那一条条逻辑严密、极具操作性的建议时,他的手指微微颤抖了一下。
这份报告,哪里是什么“简要分析”?这分明是对榆林县年轻干部队伍现状的一次精准“解剖”!其洞察力之深刻,分析角度之新颖(特别是那些引入经济学视角的考量),建议之大胆务实,远远超出了一个新科选调生的能力范畴!甚至……让他这个在组织部门干了十几年的老股长,都感到背脊有些发凉!
张为民猛地抬起头,目光锐利如电,穿过办公室敞开的门,射向走廊尽头那个安静看报的年轻身影。
李鸣风似乎感受到了他的目光,抬起头,迎向张为民的视线,脸上露出一个符合新人身份的、带着些许拘谨和询问的平静微笑。
张为民喉咙有些发干,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一时失语。
他低头,目光再次落在那份沉甸甸的报告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这份报告……绝不能压在自己手里!它捅破的,是榆林县人才工作多年积弊的一层窗户纸!它指向的,是县委书记董国云正在关注的问题核心!
张为民深吸一口气,迅速做出了决定。
他合上文件夹,紧紧攥在手里,甚至来不及锁上自己的抽屉,大步流星地走出办公室,看也没看走廊尽头的李鸣风,径直朝着楼上——分管干部工作的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王海山的办公室快步走去。
走廊里回荡着他略显急促的脚步声。
李鸣风的目光从报纸上移开,落在张为民匆匆离去的背影上,嘴角那抹平静的微笑,悄然加深了几分,眼底深处,一丝锐利的光芒一闪而逝。
他知道,那枚投入水中的石子,已经激起了第一圈涟漪。
而这涟漪最终会荡向何方,他很期待。
档案室里的惊雷,已经炸响。
下一声,会在哪里回荡?
喜欢重生之问道官途请大家收藏:()重生之问道官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