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书记的召见(3/3)
话题引向了关键部分,“比如硬性规定基层服务年限、精准引才目录、建立科学培养体系……这些想法很大胆,也有些理想化。
你认为在榆林县现有的条件下,哪一条是最关键、也最有可能率先突破的?”
这是在考验他的判断力和务实性!李鸣风大脑飞速运转。
“董书记,我认为最核心也最紧迫的突破口,在于‘强化基层导向与墩苗历练’。
”李鸣风毫不犹豫地回答,“人才流失和专业错配是结果,根源之一在于我们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链断裂了。
基层是了解县情、锻炼能力、培养群众感情的最好‘练兵场’。
但目前的情况是,优秀的苗子刚下去就被县直机关‘掐尖’抽走,导致基层永远缺人,干部也缺乏扎实的根基。
”
“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硬性制度,规定新录用公务员,特别是选调生和重点大学毕业生,必须在乡镇或街道等基层岗位服务满最低年限(比如三年),期间严格考核,将其在基层的表现作为后续提拔重用的核心依据。
同时,建立县直机关主要从基层遴选优秀人才的机制,树立‘干部从基层来’的鲜明导向。
此举不仅能缓解基层人才匮乏,更能从根本上解决年轻干部‘先天不足’的问题,为榆林长远发展锻造一支真正接地气、有能力的骨干队伍。
”
李鸣风语气坚定,他知道董国云是实干派,最看重的是能解决问题的“抓手”。
这条建议,既有制度刚性,又能迅速扭转风气,见效相对较快,也符合中央未来几年将大力倡导的“墩苗”精神。
董国云靠在宽大的椅背上,深邃的目光凝视着李鸣风,手指无意识地在报告封面上摩挲着。
办公室内再次陷入沉默,只有挂钟的滴答声和李鸣风自己沉稳的心跳声清晰可闻。
这份沉默持续了足足有半分钟。
董国云的目光仿佛带着千钧重量,审视着眼前这个年轻得过分、却展现出惊人洞察力和沉稳气度的选调生。
帝京大学的光环?确实耀眼。
但这份报告和刚才的对答所展现出的东西,远非一个名校标签可以概括。
这是对现实的深刻洞察,是对问题的精准把脉,是超越年龄的政治智慧和务实作风!
“李鸣风,”董国云终于再次开口,声音比之前低沉了几分,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你的报告,很有见地。
指出的问题,切中要害。
提出的建议……尤其是关于基层墩苗这一点,有想法,也有操作性。
”
李鸣风心中巨石落地,但面上依旧保持着恭敬聆听的姿态。
“不过,”董国云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更加锐利,如同实质般刺向李鸣风,“官场不是纸上谈兵。
想法再好,也需要人去落实,需要面对复杂的人心和利益。
你这份报告,把很多问题挑明了,也等于把自己放在了某些人的对立面。
你年纪轻轻,刚踏入这个门,想清楚后果了吗?做好承担压力的准备了吗?”
这是明晃晃的考验!考验他的胆识,更考验他的担当和决心!
李鸣风抬起头,目光迎向董国云那极具压迫感的审视,眼神清澈而坚定,没有丝毫退缩:
“董书记,我明白您的意思。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
如果因为怕得罪人、怕担压力就对问题视而不见,那不仅辜负了组织的培养,更辜负了生养我的这片土地和期盼过上好日子的父老乡亲!我选择回来,就是想为家乡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压力也好,困难也罢,只要方向是对的,只要是为榆林的发展好,我愿意去尝试,也愿意承担一切后果!”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铿锵,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真诚和决心。
那份属于年轻人的热血,在经历了重生沉淀后,变得更加厚重和坚韧。
董国云看着眼前这个眼神坚定、毫无惧色的年轻人,脸上第一次露出了一丝极其细微、却真实存在的赞许神色。
他缓缓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拿起钢笔,在李鸣风那份报告的首页空白处,龙飞凤舞地批了一行字。
李鸣风无法看清具体内容,但他知道,那行字的分量,可能将决定他重生后仕途的起点高度。
“好了。
”董国云放下笔,将报告合上,“你的想法,我知道了。
回去安心工作,多看多学。
组织上,会通盘考虑。
”
“是,董书记!谢谢董书记!”李鸣风站起身,恭敬地鞠躬。
“嗯。
”董国云挥了挥手,示意他可以离开了。
李鸣风再次微微躬身,转身,步履沉稳地走出了那间象征着榆林县最高权力的办公室。
门在他身后轻轻关上。
走廊里,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洒进来。
李鸣风站在门口,缓缓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董国云办公室里淡淡的烟草味和红木家具的气息。
他知道,那道象征着权力核心的门槛,他今天,算是真正地、成功地迈了过去!董国云那句“有见地”、“有想法”,以及最后那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就是对他最大的认可!
雏凤的清鸣,终于穿过了层层的阻碍,清晰地传入了主宰榆林命运的最高决策者耳中。
这声鸣响,余韵悠长。
风,起了。
喜欢重生之问道官途请大家收藏:()重生之问道官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