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墩苗行动(1/3)
市委之行的尚方宝剑与紧箍咒同时悬顶,榆林县委常委会最终通过了《榆林县年轻干部“墩苗历练”计划实施细则》。
文件以县委红头形式下发,标志着这项由李鸣风点燃火种、董国云力排众议推动的改革,正式进入实战阶段。
而作为计划的“始作俑者”和县委书记的贴身秘书,李鸣风无可避免地被推到了执行和监督的核心位置。
组织部迅速行动起来。
首批下派的三十名年轻干部名单确定,涵盖选调生、重点大学毕业生以及部分县直机关表现突出的科员。
名单公布,在县委大院乃至整个榆林县官场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羡慕、期待、质疑、甚至幸灾乐祸的目光交织在这些年轻的面孔上。
然而,计划的真正考验才刚刚开始。
如何确保“墩”得下去、“苗”长得起来,绝非一纸文件能够解决。
董国云将计划的具体推进和日常监督协调工作,明确交给了县委办,实质上落在了李鸣风的肩上。
李鸣风深知,要打破过去“下派即放羊”的怪圈,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
他结合重生带来的管理理念和榆林实际,在董国云的授权下,主导构建了“墩苗计划”的核心支撑体系:他力主建立“双导师”机制。
为每位下派干部在接收乡镇(街道)指定一名经验丰富的班子成员担任“实践导师”,负责日常指导和工作安排;同时在县直对口业务部门或县委党校指定一名理论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科级干部或讲师担任“理论导师”,定期联系辅导,解决专业困惑。
李鸣风亲自审核并建立了首批“导师库”,确保人选具备真才实学和责任心。
还设计了一份详尽的《“墩苗”干部成长档案》,要求下派干部在到岗一周内,结合岗位职责和个人专业,与双导师共同制定《半年期个人成长目标清单》,明确具体要学习掌握的能力、要参与解决的实际问题、要完成的调研报告或项目。
档案和清单由县委办(李鸣风负责)和组织部共同动态管理。
李鸣风提议并亲自牵头组织每月一次的“墩苗干部交流会”又称“青苗汇”。
这为李鸣风日后执掌榆林打下了基础,会议不搞形式主义汇报,而是聚焦具体案例剖析、经验教训分享、难点问题集体“会诊”。
他要求每位干部带着一个具体问题或一个收获来参会,鼓励“讲真话、讲困惑、讲办法”。
同时,每季度由县委办和组织部联合派出工作组,深入各乡镇,对照《成长目标清单》,通过查阅工作日志、访谈导师和同事、实地查看成效等方式,进行阶段性评估,评估结果记入档案,作为后续培养使用的重要依据。
此外李鸣风积极协调财政、人社等部门,推动“墩苗计划专项资金”落实到位,主要用于改善下派干部在乡镇的基本生活条件(如宿舍修缮、伙食补贴)、支持其开展必要的小型调研或创新项目、以及组织培训交流活动。
同时,明确要求接收乡镇必须保障下派干部参与核心工作、列席重要会议的权利,避免其被边缘化。
这套体系的核心,正是他在市委组织部周明华部长面前提出的“双向赋能”和“动态评估”。
李鸣风像一个精密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