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墩苗行动(3/3)
鸣风没有简单批评或调离,而是启动了“动态评估”的纠偏机制。
他亲自找李想谈话,帮他分析问题症结(脱离实际、沟通不足),并协调安排他暂时“回炉”——回到县住建局,跟随一位资深规划师进行为期两周的专项学习,重点学习如何结合地方实际做“接地气”的规划。
同时,要求小泉镇党委书记(实践导师)加强对他的具体指导,带他深入社区、商户调研,了解真实需求。
“回炉”后的李想,调整了思路,不再追求高大上,而是聚焦解决镇区几个具体的痛点问题(如农贸市场改造、老街排污),方案变得务实可行,重新赢得了镇里的支持。
这次挫折,反而成了他成长的宝贵一课。
在整个“墩苗行动”的推进过程中,李鸣风展现出的远不止是秘书的协调服务能力。
他能从“青苗汇”上干部们看似琐碎的抱怨或困惑中,迅速捕捉到共性问题或机制漏洞,及时反馈给董国云并提出调整建议。
比如,他发现部分乡镇在安排工作时存在“重使用、轻培养”倾向,立刻推动组织部下发补充通知,明确要求保障下派干部的学习调研时间。
无论是导师资源的调配、资金的落实,还是解决某个干部遇到的具体困难(如宿舍漏雨、专业书籍匮乏),他总能迅速找到关键节点,协调各方力量,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县委办副主任的身份和董国云的信任,赋予了他超越级别的协调能量。
面对个别乡镇领导想将优秀下派干部提前调回机关“摘桃子”的试探,李鸣风态度鲜明地予以回绝,坚持按制度办事,维护计划的严肃性和下派干部的权益。
他深知,公平公正是这项改革的生命线。
他已经在思考下一批“墩苗”干部的选拔方向,计划重点向经济一线、信访维稳等吃劲岗位倾斜,并着手建立一套更科学的“墩苗”成效评估模型,为后续干部的培养使用提供更客观的依据。
李鸣风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枢纽,将董国云的意志、组织部的资源、乡镇的需求、下派干部的成长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驱动着“墩苗计划”这架新引擎高速而有序地运转。
他不再是那个仅仅整理档案的新人,也不再是单纯传递信息的秘书,而是真正成为了推动一项重大改革落地生根的核心操盘手之一。
董国云将李鸣风的工作看在眼里。
在一次听取“墩苗”进展专题汇报后,他难得地露出了赞许的笑容,对李鸣风说:“鸣风啊,这个头,开得不错!‘墩苗’能不能成林,就看后面的风雨了。
你肩膀上的担子,只会更重。
”
李鸣风肃然应道:“董书记,我会继续盯紧,确保每一棵苗,都扎得下根,经得起风!”
窗外,榆林县的初秋,天高云淡。
田野里,新播种的冬小麦正悄然萌发。
县委大院中,“墩苗行动”正如火如荼,而李鸣风这位年轻的“园丁”,正以其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智慧,悉心浇灌着这片寄托着榆林未来希望的“苗圃”。
他的锋芒,在实干中悄然显露,其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秘书室的那一方天地
喜欢重生之问道官途请大家收藏:()重生之问道官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