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风起榆林(3/3)
下完成的。
这让他对李鸣风这个年轻人产生了更深的忌惮和一丝微妙的疏离感。
在公开场合,他积极宣传计划;私下里,他更加谨言慎行。
乡镇党委书记们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之前对接收下派干部有顾虑、嫌麻烦的书记们,如今成了最积极的拥护者。
柳林镇党委书记成了各地争相邀请的经验分享者。
小泉镇党委书记在青山村事件后压力巨大,如今因为陈芳的出色表现和李想推动的镇区改造,也尝到了甜头,对“墩苗计划”赞不绝口。
他们开始主动联系李鸣风,希望能争取到更多、更优秀的“苗子”,甚至希望能将表现突出的下派干部多留一段时间。
李鸣风在乡镇书记们心中的地位,无形中拔高了一大截。
下派干部群体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
半年的基层历练,让他们脱胎换骨。
专业能力得到应用和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复杂问题处理能力显着增强。
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宝贵的信任和认可。
省委《内参》的报道,让他们倍感自豪,也看到了更广阔的前景。
他们对李鸣风这个计划的“总设计师”和坚定支持者,充满了感激和敬佩。
省委《内参》的刊发,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彻底吹散了笼罩在“墩苗计划”上空的疑云,也吹皱了榆林县官场这潭深水。
李鸣风站在县委办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楼下大院中步履匆匆的人们。
他脸上没有太多志得意满的神情,反而更加沉静。
他知道,声名鹊起的同时,也意味着站到了更高的风口浪尖。
省委的关注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巨大的机遇,也意味着更严格的标准和更高的期待。
本土派的失落和潜在的反弹并未消失,只是暂时被光环掩盖。
“墩苗计划”的成功,只是他重生之路上的第一场漂亮仗。
它证明了方向是对的,方法也是有效的。
但这股由“墩苗”掀起的清风,能否真正涤荡榆林县的沉疴积弊,能否吹开更广阔的发展新局?更艰巨的挑战,还在后面。
董国云推门进来,手里拿着那份省委《内参》,脸上带着难得的轻松笑意:“鸣风,干得漂亮!省委都关注了!不过,”他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深邃,“风起了,树欲静而风不止。
接下来,才是真正考验定力的时候。
小泉镇那边,陈芳和李想干得不错,但那个地方,根子上的问题还没完全解决。
下一步,你有什么想法?”
李鸣风转过身,眼神锐利而坚定:“董书记,‘墩苗’证明,人是关键。
小泉镇要真正蜕变,需要一个更熟悉那里、能扎根下去、有魄力也有办法的人。
我觉得,是时候让一棵已经‘墩’出韧劲的苗,去那片更需要它的土地上,长成一棵能遮风挡雨的树了。
”
董国云眼中精光一闪,露出了然的笑意:“哦?说说看,你看中了哪棵苗?”
风,已起于青萍之末。
而李鸣风的目光,已经投向了下一片需要耕耘与征服的“沃土”。
喜欢重生之问道官途请大家收藏:()重生之问道官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