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调研惊雷(2/3)
理得很被动。
“周部长!”李鸣风上前一步,声音沉稳有力,没有丝毫慌乱,“这位老人家的情况,我们县委‘墩苗办’有记录!他反映的是早期土地流转合同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并非张伟同志个人侵占!”
他转向老人,语气诚恳而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王老伯,您快请起!您反映的问题,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您的诉求材料,墩苗办有存档,我们协调国土、司法部门和柳林镇,正在依法依规推进解决!您今天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干扰了上级领导正常的调研工作!张伟同志,作为‘墩苗’干部,他的职责是带领大家致富,具体合同问题,是您和合作社、村委会之间的法律关系,需要依法处理,您不能把责任推到他个人头上!”
李鸣风的话,信息量巨大:
表明县委已知情并重视(有记录、在推进),并非掩盖。
定性为历史遗留的法律纠纷,剥离了张伟个人的道德问题。
强调依法依规解决,符合周明华强调的“真实”和“规则”。
点明老人行为不当(干扰调研),但又给予台阶(快请起)。
保护了张伟,将其定位为执行者而非责任人。
这番话,既回应了周明华的质问,又迅速控制了场面。
董国云立刻反应过来,严厉地对柳林镇书记说:“还不快把王老伯扶起来!带他到旁边办公室,把详细情况再跟墩苗办和司法所的同志说清楚!今天务必拿出一个初步解决方案向周部长汇报!”他巧妙地将“汇报”变成了后续工作的一个环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周明华冷峻的脸色稍缓。
李鸣风这临危不乱的处置、清晰的法律逻辑和对干部的保护,让她刮目相看。
她没有再深究,只是淡淡说了一句:“历史遗留问题要依法妥善解决,不能影响群众切身利益,也不能寒了真正干事干部的心。
走吧,去下一站。
”
一场风暴,在李鸣风精准的应对下,暂时化险为夷。
但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尤其是对即将前往的“问题生”小泉镇。
小泉镇的气氛比柳林镇凝重十倍。
镇党委书记马文才带着班子成员在路口迎接,额头全是冷汗。
周明华没有过多寒暄,直接要求去看陈芳调解工作的现场。
一行人来到镇矛盾调解中心。
陈芳正在调解一起因宅基地界线引发的邻里纠纷。
面对情绪激动的双方当事人,陈芳展现出远超年龄的沉稳和专业。
她先耐心倾听双方诉求,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相关土地法规,接着又引入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和双方都信任的中间人进行“背靠背”沟通,最后巧妙提出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
整个过程条理清晰,法理情交融,最终成功化解了矛盾。
周明华全程旁听,未发一言,但眼神中流露出明显的赞许。
她随后又看了李想负责的农贸市场改造工地。
虽然工程还在进行,现场有些杂乱,但规划清晰,施工有序,李想拿着图纸,对工程进度、材料选用、未来运营模式讲解得头头是道,充满了年轻人的干劲和想法。
在青山村,周明华随机走访了几户村民。
当问到之前征地补偿款的问题时,村民们的回答出乎意料地平和:
“闹?还闹啥?陈干部(陈芳)和李干部(李想)常来,有啥事都跟咱说清楚。
”
“钱是迟了点,但后来都按新标准补了。
镇上还帮着联系了工作,比光守着那点地强!”
“李干部说了,这市场建好了,我们还能去摆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