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余波下的暗涌(1/3)
周明华部长调研的余波,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榆林官场激荡开一圈圈涟漪,表面平静,水下却暗流汹涌。
市委对榆林“墩苗计划”的肯定性通报很快下发,董国云在县委常委会上意气风发地宣读,要求各级各部门“乘势而上,巩固成果,深化探索”。
李鸣风的名字虽然没有出现在通报中,但县委大院乃至整个榆林县,都心知肚明谁是这场“战役”的真正功臣。
他县委办副主任的位置更加稳固,隐隐有了超越某些老资历副职的势头。
然而,权力的天平每一次微妙倾斜,总会带来新的失衡。
关于柳林镇王老伯土地纠纷的处置,成为了新一轮较量的焦点。
在县委常委会上,董国云听取了李鸣风代表“墩苗办”和联合工作组(国土、司法、柳林镇)的汇报。
“经过核查,王老伯反映的问题,主要源于2003年村委会与合作社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时,对边界存在模糊表述,以及部分补偿款因历史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发放,并非现任合作社负责人张伟同志的责任。
”李鸣风汇报条理清晰,“工作组已协调重新勘界,明确了权属,并责成柳林镇政府和合作社在十日内补足历史欠款及合理利息。
王老伯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
”
“嗯,处理得还算及时妥当。
”董国云点点头,目光扫过会场,“这个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墩苗’干部下去干事创业,我们县委县政府就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要帮他们扫清障碍,解决后顾之忧!类似的历史遗留问题,各乡镇都要全面排查,依法依规妥善处理,不能再让年轻干部背锅!”
“董书记说得对。
”县长郑卫国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锋芒,“支持‘墩苗’干部是应该的。
不过,这件事也暴露出我们在前期工作上的疏漏。
土地流转合同这么大的事,当初为什么会有模糊地带?补偿款发放的监管又在哪里?不能因为要支持‘墩苗’,就掩盖了过去工作的不足嘛。
”他话锋一转,看向李鸣风,“李主任,你们‘墩苗办’在选拔和把关环节,是不是也该更细致一些?张伟同志能力是不错,但让他负责涉及这么多土地和资金的合作社,是不是有点拔苗助长了?万一再出点岔子,影响的可是整个‘墩苗计划’的声誉,还有我们县委的公信力啊。
”
这番话,看似公允,实则暗藏杀机:将问题根源引向“过去工作不足”,矛头隐隐指向当时分管农业的领导和相关部门,可能与董国云线上的人有关。
质疑“墩苗办”的选拔把关,暗示李鸣风工作不够细致。
给张伟扣上“拔苗助长”的帽子,试图削弱其在柳林镇的威信和“墩苗”的示范效应。
常务副县长孙立强立刻附和:“郑县长考虑得很周全。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年轻干部热情高是好事,但经验毕竟欠缺。
像土地、资金这些敏感领域,我看还是应该由经验更丰富的老同志把关更稳妥。
‘墩苗’干部重点放在学习锻炼、处理具体事务上就好。
”他这等于是在变相否定“墩苗”干部在关键岗位上的主导权。
会场气氛顿时微妙起来。
董国云脸色微沉。
李鸣风心念电转,郑卫国和孙立强这是借题发挥,要压缩“墩苗”干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