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新官,旧账,民心秤(3/3)
公室门被轻轻敲响。
被带进来的是县委办的一位副主任,神色有些异样:“李书记,方书记……来了。
”
李鸣风一愣,立刻起身。
只见方文山独自一人,穿着普通的夹克衫,已经站在了门口,脸上带着温和但探究的微笑。
“方书记!您怎么来了?快请进!”李鸣风连忙迎上去。
“鸣风同志,打扰了。
我随便走走看看,不用惊动大家。
”方文山摆摆手,目光扫过办公室内略显紧张的氛围和陈芳手里拿着的写满困难户名单的表格,“在开会?讨论‘北洼子’的事?”
“是,方书记。
正在研究几户特殊困难家庭的安置问题。
”李鸣风简要汇报了王德顺家面临的产权困境和实际困难。
方文山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最后问道:“类似王德顺家这样的情况,‘北洼子’还有多少户?”
“初步排查,大约有十几户。
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因居住困难自行扩建或搭建,但属于无证违章的。
”陈芳回答道。
“嗯。
”方文山沉吟片刻,没有立刻表态,反而问道:“鸣风同志,你对‘依法依规’和‘实事求是’这两个原则,在基层治理中如何平衡,怎么看?”
这个问题看似随意,实则尖锐!直接指向了王德顺家困境的核心,也考验着李鸣风的治理理念和应变能力。
李鸣风深吸一口气,坦然回答:“方书记,我认为,依法依规是底线,是公平公正的保障,必须坚守。
但基层情况千差万别,历史遗留问题复杂,完全的生搬硬套,有时会背离政策的初衷,甚至伤害最需要帮助的群体。
‘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在坚持底线的前提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政策允许的空间内,寻找最符合实际、最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方案。
就像王德顺家,他们的违章搭建有历史原因和现实困难,完全不予考虑,可能将他们推向绝境,也不符合我们棚改‘救民于危难’的初衷。
但也不能突破法律框架,需要找到一条既合法合规、又能体现政策温度的路子。
”
方文山静静地听着,镜片后的目光深邃难测。
他没有评价李鸣风的回答,只是点了点头:“嗯。
棚改是系统工程,既要讲政策,也要讲方法,更要讲温度。
你们继续研究,拿出一个既合规又能解决问题的细化方案,报县委县政府研究。
”他又看似随意地问了问街道日常管理的情况,特别是郑卫国要求的“净畅宁绿亮美”的进展。
临走前,方文山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榆林街道略显陈旧的街景,忽然说了一句:“鸣风同志,城市更新,不仅在于盖新楼、修新路,更在于化解旧账、抚平伤痕、点亮人心。
‘北洼子’这块硬骨头,你啃得不容易。
民心是杆秤,分量有多重,你我心里都要有数。
”
说完,他便离开了,留下李鸣风等人陷入沉思。
方文山这次不打招呼的“微服”考察,如同一场无声的考核。
他看到了“北洼子”推进的艰难,看到了基层干部的忙碌,也看到了王德顺家这样的民生痛点。
他没有轻易表态,但“民心是杆秤”这句话,却重重地敲在了李鸣风心上。
这杆秤,不仅称量着“北洼子”改造的成败,也将称量着他李鸣风在新书记心中的分量。
资金的压力、新书记的审视、郑卫国的微妙、王德顺家的困境……重重挑战如同无形的绳索,缠绕着“北洼子”这艘刚刚破冰前行的航船。
李鸣风知道,他必须找到解开这些绳索的钥匙,在政策与民心的天平上,放下一枚足够分量的砝码。
方文山留下的那句箴言,既是压力,也是指引。
他拿起笔,在王德顺家的名单上,重重地画了一个圈。
突破口,或许就在这里。
喜欢重生之问道官途请大家收藏:()重生之问道官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