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交付前的烽烟(1/3)
“北洼子”回迁安置小区——被正式命名为“新安家园”——的建设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
外墙粉刷一新,道路平整,绿化初具规模,只待内部装修和配套设施完善。
距离约定的交付日期越来越近,空气中弥漫着期待与焦灼交织的气息。
然而,正如李鸣风所料,真正的挑战并非来自工程本身,而是交付前那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复杂的利益博弈和骤然加剧的诉求碰撞。
陈芳主持制定的《新安家园物业管理服务方案(征求意见稿)》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了千层浪。
方案明确了“基础服务+分级收费+政府补贴”的混合模式,并附带了详细的收费标准和服务清单。
尽管李鸣风和陈芳反复强调政府会对低保、特困户进行高比例补贴,但大部分普通居民看到“每平米每月0.8元”的“基础物业费”时,还是炸开了锅。
居民议事厅里挤满了情绪激动的居民:
“0.8元?!我们在‘北洼子’几十年没交过一分钱物业费!现在住楼房了就要交钱?凭什么?”
“就是!以前房子破是破点,但开销小啊!现在倒好,房子还没住进去,就要开始交钱,以后水费电费煤气费都得涨,这不是逼我们吗?”
“政府改造了我们的房子,就该管到底!物业费就该政府出!”
“你们是不是和物业公司串通好了,来赚我们的钱?”
质疑、不满、甚至是对政府动机的恶意揣测,如同潮水般涌向陈芳和社区治理筹备组的工作人员。
王强虽然自己家能享受高额补贴,但看到街坊邻居们群情激愤,也感到压力巨大,只能私下找陈芳诉苦:“陈委员,大家伙是真觉得负担重啊,以前穷日子过惯了……”
陈芳口干舌燥地解释成本构成、补贴政策、以及不交物业费可能导致的服务降级甚至小区环境恶化。
但面对根深蒂固的“免费午餐”思维和对未来生活成本上升的普遍焦虑,理性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
一场关于物业费的“信任危机”骤然爆发,甚至有居民扬言要集体抵制缴费、拒绝收房!
如果说物业费是普惠性的难题,那么停车位则成了点燃矛盾的导火索。
新安家园按照规划标准配建了地下停车场,车位数量有限,远不能满足所有居民未来可能的购车需求。
方案提出:部分车位出售,部分车位长租,少量临停车位收费管理。
矛盾首先在第一批获得“优先选车位权”的回迁居民中爆发。
为了体现公平,选车位顺序按照签约和搬迁的先后时间排号。
一些早期签约、积极配合搬迁的居民,获得了靠前的选号,可以优先选择位置好、方便进出的车位。
这立刻引起了后来签约、或因为各种原因搬迁较晚的居民强烈不满。
“凭什么他们先选好的?都是‘北洼子’的老邻居,就该抓阄才公平!”
“我家当时是因为老人住院才搬晚了,又不是不配合!这不公平!”
“位置好的车位是不是都被有关系的人内定了?”
“买不起车位的怎么办